T   A A A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素质教育自主学习的联系

作者:文新善    |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7日
点击次数: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素质教育自主学习的联系

邹玲玲

【内容提要】: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心理倾向,掌握并不继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智能素质。它是素质教育下的必然产物。自主学习重在实践,与其它教学思想比较更具优势,它能有效强化学习动机、提升学习能力及实现人的发展。在这种学习中,教师应提供条件、创设情境、积极参与、因材施教、全力促进、及时评价。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自主学习  实践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同时,也使得现今的教育,面临着尴尬却又无法避免的两大问题:一是人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有人说“一个学者即使夜以继日地阅读,也只能读完他本专业全部出版物的5%”;二是人的有限的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一个人在大学毕业10年左右,他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就因老化而毫无用处了。对此,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自主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手段和人生目的。总之,“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命题。从另一角度看,教育的民主化进程,愈来愈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知识不是一个被告知的过程,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发现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不断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材料,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突破。因此,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教育理论的最后归宿。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教与做是我们学习过程中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教师教的真正目的之一就有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素质教育也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能力,而不是背教科书的“书呆子”。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做”是关键,“做”即实践。古人语: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家所讲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中,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个体的经验,探索未知知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里,有三点需要我们重视:第一,学习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社会生活实践,学习书本知识虽不是参与实践,但书本知识是他人实践所得,而且尽量用直接经验的方式掌握书本知识,会更深刻、更灵活,也更能使个体发展起多方面的能力,形成积极个性;另一条是与人交往,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实践,学生从中习得交往的能力,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与同伴在知识上互补,这是直接经验。第二,学习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就是说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将以主动、负责精神去完成有目的的、不断改进经验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寻找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不曾有过的新知识与规律。而学习这些内容的最终目的是完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学习中,掌握和探索的状态应该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它启动学习,伴随学习,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离开了这种品质,学习将无以为继。

   “新课标”指出: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本文所谈的“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实践。

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完善人本身。一句话,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在教育中,学生认识世界、发展知识、形成能力,实践是唯一的方式。当然,实践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动手动脑,有感知、记忆、想象,也有动机、兴趣、态度,有课内实践,也有课外活动,有集体活动,也有个体实践,有师生间的交往,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总之,自主学习就是以一种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从事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倾向。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中,曾经主张“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如同中国女子撕下裹脚布一样,把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等“裹头布”统统扯下,使创造力突围而出;二是“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手脑双挥”;三是“解放小孩子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每事问”;四是“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以及大社会……”;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把被作业和应考占去的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人生;六是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总而言之,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所占的优势

    一,自主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我们知道,个体的学习需要积极的动机、兴趣、态度、倾向,这就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它,个体就有学习的要求和渴望,并进而有学习的意志,直至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功。那么,这种动力从哪儿来呢?我认为,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动力应该来自行为本身,自主学习中充满着已知与未知、探索与发现,学习者从中活跃了身心,交流了思想,发现了新奇,张扬了个性,“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陶行知语),必然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倾向,推动学习不断地向更深层次挺进。

    二,自主学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锁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当个体具有了强烈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学习方法了。什么是学习方法?它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是学生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与途径。学习方法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就是说学习的方法来自于学习的活动,离开学习活动的学习方法,无论有多么科学,都只是空中楼阁。自主学习就是一种以科学实践观为指导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切身体验,尽可能地以直接经验的方式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在反复的学习实践中形成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特征之二是独立性,世界上没有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学习个体的认识结构、认知习惯、认知品质不同,学习方法便不同。自主学习的精神内核便是学习的自觉自主,要求学生在自主的认知和探索中发现并总结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逐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自主学习能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本是学习的重要任务,离开了它,学习便毫无意义。自主学习与一般意义的学习更重视丰富的感性积累,要求尽可能地以直接经验的方式感知事物、学习知识,并多方面感知客观世界,使得自主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加接近于事物的本身。此外,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把交往实践作为品质锻炼和科学认识的重要途径,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

三、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而不是使人懂得什么东西。以这种教学观来看,学校和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在方面:

    1、提供条件、创设情境。自主学习需要特定的条件与情境,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遵循新课程标准。新颁布的“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师要贯彻自主学习的思想,把思考和工作的重心从如何教学生为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第二是积极提供资源。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教材、教辅材料等都是学习的资源,需要教师有选择地给予提供。但是,更重要的是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外的活的课程资源。陶老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阐述道: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是大众的生活法,即是大众的教育法。总说一句,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换句话说,生活就是最大的课堂,最丰富的资源库。第三是营造学习情境。自主学习依赖于群体的实践活动,学校、班级和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都是自主学习的特定环境,这些情境的质量、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积极参与、因材施教。陶行知曾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说的就是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置身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魏书生的民主教学、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当教师参与到学习过程之后,他便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学生的情绪、学生的认知去从事学习活动,就容易发现不同特质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思维流程和行为进程中会产生焦虑与困惑,这就“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展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服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语)

    3、全力促进、及时评价。在活动化学习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积极有效的促进者。教师“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发掘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习中“真实的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出现。一个问题总是导致更多的问题,所以这个过程会自动地展开和延续下去。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偏差、片面、曲解等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准则进行委婉地“矫正”。之后,又要及时评价以明确继续学习的方向,调整学习的行为,以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精神内核之一就是自主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学习都是处于被动、封闭的状态,自主学习一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其中,也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以及许多理论问题和操作模式,尤其是具体机制的建立,有待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1927112

2、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1936316《生活教育》3

3、《陶行知文集》第711页、第731页、第754页、第784

4、《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8

5、《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