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浅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师在新课改中角色转变的启示

作者:文新善    |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7日
点击次数:

 

浅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师在新课改中角色转变的启示

邹玲玲

【内容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思想都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先生的做民主型教师思想正好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理念相吻合。教师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角色的定位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走出传统误区,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引导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个民主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尊重、宽容、爱护每一个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转变    陶行知思想    民主型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要求,这迫使教育朝着新的方向改革和发展。而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和成长。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思想都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陶先生的做民主型教师思想正好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理念相吻合,本文将从这一方面谈谈所得到的启示。
    一、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现今社会,信息多渠道的传播使得知识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学生老师一样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
    《教育部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我们首先要接受这种新观念,放下过去那种师道尊严:要成为学生的同学、学生的朋友及学生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我们要想留住思想的青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敢于做学生的学生,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远不落伍
    二、反思角色,走出传统误区
    “
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所以我们要反思传统教师角色,走出误区,实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仍有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表现。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教学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及设计的教学程序等仍定位在完成知识性的任务。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质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未摆正其应有的位置。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学生自身这个最好的课程资源,缺少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学生往往扮演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2、许多教师不自觉地处处在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刚刚活泼起来的课堂或刚刚点燃的思维火花总会在老师的一声坐端正或面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而露出的一脸不愉快中失去活力。常令听课的老师有点惋惜,也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中断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正是因为教师没能完全走出传统角色,使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教学相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角色的定位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走出传统误区,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转变角色,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
    怎样做学生的学生,才利于我们的教、学生的学,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
我们要努力做个民主的教师。教师在课堂如何做到民主,我认为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平等互动
    “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就是指教师要有民主意识。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题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等。
    “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真正的教育。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目标。
    善于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一句话,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虚心互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也有不懂的问题,我们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有时比我们懂得要多,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这是先生对我们的教诲和忠告。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也应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经常性地充电,以开放的心胸去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去探询真知,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素养。
    要由一桶水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我们要由导师学友转变,虚心向学生学习,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三)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激励互助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教师要由课程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过去的课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总无可能变为现实。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转变。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尤其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
    第二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学生在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学生的细微的进步当须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
    第三教师要敢于当应战者。新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学生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要勇敢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和学生一道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挑战应战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做个民主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尊重、宽容、爱护每一个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勇于做学生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新课程的改革将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有挑战更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和空间让学生老师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我们学习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我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如何变化》(20035月《人民教育》)
2、《新世纪教师素养》(20036  主编:张行涛  郭东岐,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校本培训指南》(20037   省教育厅中专师范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
4、《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潘涌,20041月,《语文天地》)
5、《陶行知》(贾培基  19912月,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