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在陶行知思想框架下思考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文新善    |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7日
点击次数:

 

 

在陶行知思想框架下思考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谢玉明  广西宝威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那么,给学生营造什么样的校园生活氛围,这是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在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生活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彰显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品质等,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个进入这所学校的学生。目前来讲,校园文化的建设受到高考、生源、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我们只有加强引导,构建积极的平台,让学生养成习惯,才能让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  高考  社会主流文化  意识  引导 平台

 

    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即教育。是的,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教育更多时候靠的是影响。比如,同学之间勤奋精神的相互影响;老师钻研精神对学生的影响,等等。然而,这样的影响无疑是有着很大的时空限制的。只有把更多的精神打造成校园文化,这种影响才能更“随意”地在校园里产生。“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余音犹在耳畔,我们也一直沐浴着党的先进文化在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塌实地前行。那么,作为学生,我想他们也一定在某种特定的校园文化中追求着他们的梦想,而每一个学校都会在有意或无意地建设某种文化,并用它来指引和影响校园里的莘莘学子。

 但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挥作用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我谨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可以采取的对策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 问题

1.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所谓“存在即合理”,不管你愿意与否,高考对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正是缘于此因,学校在做每一年的工作计划的时候,都会优先把高考备考工作放在第一位,甚至有的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里,根本看不到“文化”这个关键词的出现。可以说,高考指挥棒的现实存在导致了学校对文化建设的思想重视不够甚至是无暇顾及。比如一次元旦晚会,或是某种带有文化性质的长期活动,很多时候它们的参与对象是不包括毕业班的学生的,理由只有一个:高考。

2.对“文化”这个概念认识的不够深入。

不少学校,不少教育者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把“文化”和“制度”简单等同。而很显然,这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概念。因为很多时候,“制度”的功能是约束,它的作用是可以立竿见影的,而“文化”不同,它的功能主要是影响、教化,必须假以时日方可见其功效。更有甚者,把“校园文化”理解为开展某些校园活动,这也是对“校园文化”这个概念的一种误解。阳春三月,法定的学习雷锋的日子。每到此时,各大校园纷纷提倡助人为乐,可有这么一句话道出了这种风气的悲凉。此语曰“雷锋叔叔真是好,三月里来四月走。”如果我们把“校园文化”理解为某种活动的话,那必然会导致活动过后,激情和热情无处散发的那种尴尬。比如某学校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举办前的校园定然会书声一片,此起彼伏。但之后呢?很多时候是悄然消失于各大校园。

3.生员多样化造成影响。

一所学校要谋发展,生员必求精,生源必求广。可生源一广就势必导致群体里世界观和认识观的参差不齐。比如面对红薯,乡村中学的学生闻着的一直是蒸或清水煮出来的纯香,可城市中学的学生可能就更习惯于烤红薯的香味。某些学校的学生可能一直都在自我学习的方式下寻求着真理,可一旦到了城市中学,那里所倡导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就能轻而易举地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所以说,举办一个英语角,开一次朗诵诗会,这些活动不是来自任何地方、出于任何背景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欣然前往的。

4.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

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内宿制的全封闭学校。可任由你如何封闭,社会主流文化总能冲破你的校门,可谓是无孔不入。你这里刚提倡了一种朴素的意识,想要营造一种简单的衣着文化。可学生不买帐,因为社会流行什么他们比谁都清楚。结果是牛仔裤、低腰裤层出不穷。你想让学生重新提起对文学的兴趣,开办一个文学社,可现实是应者寥寥。因为社会流行着篮球文化,他们更乐意去篮球场上挥洒青春的汗水,却不愿意徜徉于文学的长廊里,去扣问人生的真谛。

二.对策

1.提倡意识,养成习惯。

很多时候,校园文化的构建得从培养某种意识开始。因为有了意识才能有行动,有了行动才能彰显文化。讲究卫生首先是一种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我们才能从容地捡起地上的一片废纸。校长的某次弯腰捡垃圾,动作本身很简单,可它是在倡导一种意识,也可以说是在播洒一种文化。和谐是一种大文化,可相信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才叫和谐。我们提倡他们不随意践踏草地,要有爱护花草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不会为了某次赶时间而从草地上走过,久而久之,这个校园就有了尊重自然的自觉行动。而尊重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于是,这个校园形成了文化。

  2.加强引导,不能寄希望于“文化”的自然形成。

文化的构建虽说不能速成,但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并且显得很必要。因为每个学生在一所学校里的时间一般为三年,不可能说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某种群体性的文化之后,我们才去总结。因为很可能这批学生还没来得及形成某种文化就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这样一来,文化构建就没有了可持续性。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得积极引导,并尽量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在某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下生活、学习。其实有时候这样的引导很简单。记得某次,我只是把校园里一个学生大声朗读英语的地方告诉了班上的同学,结果几天后,我就在那个场所发现自己的学生。这样的引导,可以说只是开口之劳,却能让部分学生自觉地走进某种校园文化里面,何乐而不为呢?

3.构建平台,给文化一方生存的土壤。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一种远古的自信。可很多时候,文化窒息于本身的默默无闻。不得不说,构建一个平台,给文化一方土壤,是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的学校正在做着这样的尝试。《德育周刊》里有一个专门展示好人好事的版面,结果,我发现班上更多人愿意把捡到的他人物品交到我手里,并委托我帮助寻觅失主。这样的人和事多了,会成为一种现象,久了,这种现象会升华为一种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制度看管校园,这样的理念也充满了现实意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文化对一个学生的熏陶,它的作用会更积极,更持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能让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陈燕丽.教育,幸福的源泉.[K]看世界

 2.戴志勇.素质教育失败了吗.[N]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