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高中生厌学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

作者:文新善    |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7日
点击次数:

 

高中生厌学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

宝威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高中语文组  廖艺璇

 

 

内容提要:科技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现代文明,也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生活压力,尤其是那些必须需要面对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期待的高中生们。因而,现在的高中生都有普遍的心理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厌学症。厌学可以划分为轻度厌学、中度厌学、重度厌学。轻者,表现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重者,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关键词:高中生   厌学症   对策

正文:

科技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现代文明,也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生活压力,尤其是那些必须需要面对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期待的高中生们。因而,现在的高中生都有普遍的心理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厌学症。

什么是厌学?顾名思义,厌学就是讨厌学习,具体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厌学症与一般的厌学情绪不同,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厌学症。

厌学可以划分为轻度厌学、中度厌学、重度厌学。轻者,表现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重者,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一、患上厌学症的学生往往表现为:

1、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这种错误的认识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平衡,从而引发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富二代”“官二代”“拼爹”等这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现象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而且“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2、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学习本来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导致学生讨厌学习。但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逼不得已,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为了应付该考而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3、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

二、造成高中生厌学现象的主要因素:

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高中生的厌学心理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面对当前高中生厌学心理日益严重的现状,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心理问题,如何使学生们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厌学的不妨从心理方面入手,究竟与厌学相关的高中生心理问题,进而分析造成高中生厌学的因素,以此来解决高中生厌学的心理问题。 
(一)与高中生厌学有关的心理问题

1、学习自身的心理问题。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学生自身就会感到学习的沉重,因而出现讨厌学习的现象,表现为: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进而产生厌学感;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2、人际关系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高中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更易带来厌学情绪。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高中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高中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恋爱。高中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高中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高中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而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中往往无法处理好这一关系,更何况大部分学校是禁止的,迫于学习与学校多方面压力,再加上恋爱极大地占据了学生精力一旦成绩下降,诸方面因素结合极易导致厌学情绪。

   (4)不能适应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高中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高中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这也必将带来厌学情绪。

(二)解决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激活学生的内在要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向导。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循循善诱,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像“近视眼”,只看近处,看不到远处,怕学习枯燥艰苦,觉得多学了知识没有多大用处,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不良影响。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从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特别是教师要将学习的目的教育与理想教育联系起来,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发奋读书的故事,如开展诸如“美好的愿望”、“我的理想”等主题班会,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

(2)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让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

教师和家长可帮助学生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这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学生如果对某门功课缺乏兴趣,就不易学好。情感激励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实践操作法等都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每一个正常的高中生来说,要求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需要,但学习枯燥,必然压抑他们的求知欲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和家长都应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制定合适目标,不断激励学习。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方案》不仅强调通过基础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不同以往的新的要求,高中新课程把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作为目标之一,赋予了高中学习新的含义。制定合适的目标对于新课程下的高考的学生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应引导学生制定一些恰当的原则性目标、具体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等,从较低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逐步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这样,使学生感到有成就感,渐渐消除厌学情绪。
2、教师要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关心学生学习的总过程。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是我市高中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要爱学生,特别是对待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教师应该用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言、足够的耐心对这些学生进行疏导。在疏导过程中,要详尽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分析出其厌学心理的具体原因和相关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克服教育。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且重点突出,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教师特别要注意经常使用幻灯片、投影、实验、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鲜感和乐趣。

(3)课内多关照,边学边鼓励;课后多辅导,作业评语要有激励性。

课堂上对厌学的学生要多关照,多提高,巡视练习时多点拨,及时把他们错误的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即使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没有答好,教师也不能责备、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在纠错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灰心。教师布置作业要有科学性、可接受性、不能令厌学的学生望而却步。批改作业时要特别留意这些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帮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直到他们弄懂为止,要针对厌学学生作业的优缺点给以相应的评语,最大程度地激励他们做出有效的改进和努力。

3、学校应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对高中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高中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因此,一旦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学生可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还逐渐缓解厌学心理。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为校方,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并且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更不能打骂、体罚孩子。学校应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 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教学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给孩子们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使学生在乐学、善学中不断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让学生体验新课程学习的快乐》陈文芳 王肇忠 《中国教育学刊》

「4」    《青少年厌学的因素》张会妨 《成长之路》2008年第16期

「5」    《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卢茂华  《现代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