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陶行知先生的精神照亮三尺讲台

作者:文新善    |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7日
点击次数:

 

陶行知先生的精神照亮三尺讲台

作者:梁丽丽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这辈子都与书脱不了干系了。从校园出来,又回归到了校园中去,这辈子都离不开校园了。所以,我曾经给自己写过一副对联“三尺讲台演绎人生几度春秋,丝丝白发见证学子无量前程”,横批“无悔”。但是,刚刚走上讲台那刻,自己却在不断地摸索教学的方法途径,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我曾经信奉孔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亦师亦友,和而不同”。但是,同时面对150名学生,连每次坚持写完作文评语都不太容易,推行因材施教只能成为侈谈。与学生打成一片不难,但要学生玩得开心容易,学得好却不如人意。还记得,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批改学生作业,曾经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日,帮学生补缺补差;还记得,与学生畅游于春光明媚之中,深夜里踏着自行车冒雨送生病的寄宿学生去医院……一名好教师的形象在我年轻的心里就这么简单和直率。在无怨无悔的教与悟之际,偶然间看到了陶行知的文章,茅塞顿开。虽然,走入师范院校之日就听说陶行知,但却没有虚心读过他的教育论著,实为惭愧。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精神,照亮了我的三尺讲台。

  陶行知先生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的五四运动之后,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势,陶行知毅然践行平民教育,并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他坚信只有推广平民教育才能让中国富强。陶行知被人们尊称为“当今圣人”,毛泽东称誉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当我读到《陶行知先生文集》时,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原来,一名好教师不仅仅这么简单啊!
陶行知曾说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依我之见教师要有“敢说十分话,甘抛一片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师不是神坛上的泥菩萨,不是累死也不喊叫的老黄牛,不是掏尽丝而死的春蚕。这些泯灭教师“人性”的赞美,其实是对教师最不公平的践踏。教师是“人”,是顶天立地,正直无私的普通人。教师站在讲台上奉献的是知识与人格魅力,应该收获赞誉与尊重。带着这份理解,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大的认同感。从而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语文不能像烂泥萝卜——洗一段吃一段,语文教师的脑子里必须有整体的框架结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不能像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经过琢磨,我把陶行知先生的奉献和于漪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对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有了新的认识:“教文和育人必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问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对学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教与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依据这种体悟感想,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研究教法教材之外,还悉心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使教学丰富多彩,三尺讲台有了第一盏明灯。

  读陶行知,赫然映入眼帘的还有这么两个大字:热爱!陶行知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真理。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普及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他爱的体现。在先生博大的胸怀中,似乎找到了当今教育的狭隘与不足。是啊,一个教师只有放眼天下,只有以育人教化为目的,才能够公平地对待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再顽皮捣蛋的学生都会在你的眼里变得可爱起来。曾经,我任教班级有一名学生,什么坏习惯都有:迟到、旷课、不交作业、上课吃东西、课上随便走动、喜欢邀女同学讲话、目中无人……其他老师对他都很无奈,称他是“来捐钱的学生”。我转换了一下身份来思考:这要是我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放弃吗?我决定给自己一次机会,也给学生一次机会。我发现苦口婆心的说教对他似乎像在唱催眠曲。我试着改变交流方式,而采用书面交流。第一次在他好不容易补上的作业后面,我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自尊。老师愿用真心换取你的积极心态,行吗?”。过了好久,他才在我的话下面写下了这么一句:“老师,我也想学好,但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心中窃喜:孺子可教。于是,我信心大增。继续采用书面交流。为了解该生情况,我决定去请家长到校面谈。我发现这个孩子父母忙于照料虾塘,一年到头没空管教小孩。因缺少约束爱做坏事,在学校中口碑极差。于是我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相信你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认认真真学习,穷且愈坚,不坠凌云之志。一学期下来,这个学生果真不再旷课逃课了,拖拉作业的次数也明显的减少了。但自我的约束能力还是不强。学期结束,我的评语这样写道:“老师很高兴看到了你的进步:旷课逃课的你能够安心做在教室里了,随意走动的人中间也少了你的身影。我们大家多么期待着看见你的聪明能够给你带来好成绩,看到课堂上有你聚精会神地听讲,看到操场上有你矫健的身姿……让所有关爱你的人等着听你的佳音!”教师的关爱给学生带来了一缕阳光。该生在以后的时间里,虽然时有要犯错误,但毕竟他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克服。我终于明白陶行知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番话。热爱,是先生的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但他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这些,也让我的讲台里融入了爱的教育。

  读陶行知还概括出掷地有声的两个字:实践! “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陶行知与绝大多数教育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实践性。他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先生反对死教书,死读书,提倡活教书、活用书。晓庄师范的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礼堂取名为“犁宫”,门边书写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食堂取名“食力厅”,要求学生自食其力。人民第一,陶先生要求学生与农民交朋友,建立“会朋友去”制度,尊称农民为农友。陶先生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教育与生活劳动、教育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开放的教育,反对鸟笼式的封闭的陈腐的三脱离的封建传统教育。主张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今天,这种实践性在现代教师身上尤其显得可贵。学生们的生活太单调了,或者说太悲哀了,“三点一线”式,从小就被强迫学奥数、考钢琴、学书法、连舞蹈……社会是什么,朦胧含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已为城里学生的常态。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文,作为教师的有自己的感想吗?要求学生背的课文,老师能背得出来吗?学生的突发奇想,老师能否好好爱护和重视呢?在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教师还能静下心读几本书?……要想学生好学,必须教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教学做合一,教育才能出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以实践作为知识的夯路石,学习就会成为学生身体的一部分。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教学生学。用一颗无私的心去关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实践教书育人的理念,三尺讲台将会熠熠生辉。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我们都应该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