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课堂教学,呼唤激情

作者:仇建书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我听过许多老师的课,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都很过硬,课堂设计也一环紧扣一环,老师在讲台上慢条斯理的讲,然而学生在下面的反应很平淡,有些甚至还在那伏台睡觉,课堂上毫无生气,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样的教学给人的感觉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缺乏的正是一种激情,一种教学激情。

“感人心者莫先呼情”。教师在课堂上缺少激情,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一天有七、八节正课,七、八个教师轮翻“上阵”,周而复始,如果教师上课平铺直叙,没有激情,纯粹的知识性,学生肯定有些倦意,甚至昏昏欲睡,哪来提高教学质量之说。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句话,“教育者应该是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

激情源自教师对知识的切身感悟和对受教育者的真挚情感。一堂好课的基础是授课者的激情,激情可以把知识再次点燃,燃烧的过程既感染自己,也感染别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奔流,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感觉就是迟钝的,学生就很难产生浓厚兴趣。反之,教师如果充满激情,流动着炽热的情感,学生会积极配合,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情中蕴涵着教师的教育理想。教师的教育理想表现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精心钻研教法的热情之中。教师要带着激情走进课堂,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只有充满激情的课堂,才能让自己的灵魂激荡,从而激荡受教育者的心灵。激情是生命的呼喊,是教师发自肺腑的心灵之声。相反,教师如果把课堂单纯地当做传播知识、应付考试的场所,久而久之,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教育者缺少教育激情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是一种对职业的冷漠以及执著的敬业精神的缺乏。有人把教育事业当作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职业,由此只能带来情感上的冷漠和无奈,工作上的应付和松懈,也就谈不上什么激情,更谈不上什么创造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应该有点教育理想,像朱永新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有了这种教育理想我们才能焕发出一种教育激情。孙维刚老师说过一句话,“我承认自己是理想主义,并固守着这块阵地,因为我觉得理想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东西”。他的理想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化做全部的激情熔铸在他的数学教学事业中。数学对于我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而他的数学课却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他的学生说,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山南海北,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唐诗宋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八方联糸,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以至于有人听了他的课后,说:“哦,数学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由此我想,不论什么样的课,只要充满激情,就能弹奏出华美的乐章。

激情意味着创造。教师的教育激情要伴随理性的思考,经过理性思考后的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深沉的爱,有爱才有激情,有激情才能不畏艰难,奋力求索。学生需要激情。教师的创造就是要把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爱挖掘出来,使之变为学习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去领悟知识殿堂的美妙。一个会教学的人,一定是一位会创造激情的人。一旦教师引领着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爱的潜能,并告知他值得去爱的东西时,也就算是深谙为师之道了。

激情在于感化。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好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这就是说,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修养,在教学中将无法体现出情感色彩,就很难使自己的行为在培养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具有感染性和教育性。教学中,教师用激情去感化学生,把传授知识和情感培养融于一体,在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激情。只有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脑海中的情感世界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能长期处在情感气氛的课堂环境之中,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教师要用满腔的激情投身教育事业,要让课堂上的每一秒钟都充满激情,用这种激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职业的倦怠是老师进步的致命伤,千万不能让生命的列车“临时停车”。只有用激情演绎教育,教师才能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