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林霞:中学生的高雅审美娱乐与认识教育探究

作者:林霞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摘要】:了解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让高中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适应学生的欣赏习惯、审美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高雅美术。
    美术欣赏是由于接触美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美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当代作家秦牧在《虾趣》一文中具体地描述了一个美术欣赏的故事。他写道:我家的客厅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有个学生肩上背着一个书包,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着了迷,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表现,所谓美术欣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她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她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着了迷;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了联想,对于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把画里的虾与自己在生活中曾见到过的虾作了比较,得出了一个结论真象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学生在看画的过程,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和评价,经受了一次艺术美的熏陶,增加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可以看出,学生看画的过程大致经过感知、知觉、联想、想象等阶段。
    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欣赏似乎就是看到了美术作品的画面,听到了音乐会曲子的每个音符,艺术欣赏似乎是无师自通的。其实这样的艺术欣赏只是欣赏的最低层次,也就是获得感官愉悦,并没有了解艺术欣赏的本质所在。
    所以要启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提升学生辨识鉴赏艺术的能力,提升学生素质。
(一)首先,尊重学生的欣赏习惯。适应审美要求。
    卓越的艺术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这样做了。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太似,艺术与生活一模一样,没有给观众留有联想和想象的余地,使人兴味索然;不似,离生活太远,可能使人看不懂,联想和想象也就无从说起。似与不似之间所以为画的妙境,是非常符合艺术欣赏规律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接受高雅美术,就要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学生的审美理想进行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多方面欣赏。
    比如,书法这门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传统艺术。它只不过是白纸上写黑字,可是却有千变万化的生动形象,看起来又那么有味道。就是那个形式非常简单,内涵非常深奥,所以有着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要理解它,解释它,不同的欣赏者根据不同的审美意向竟有不同的欣赏方向:这究竟是一门什么高雅艺术呢?有人说它和建筑相通,因为都要强调那个平衡和稳定。又有人说它与舞蹈相通,因为一个一个的就像舞蹈家的舞姿那么优美。还有人说它具有诗歌美,因为它像诗歌一样能够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有人说它具有音乐美,因为和音乐一样,具内在的节奏和旋律、韵律。更加有意思的是说书法具有人体结构和人体的仪态之美。所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欣赏习惯,适应着不同的审美要求。
培养学生接解高雅艺术也必须尊重学生的欣赏习惯,适应不同的审美要求,当然,适应学生的欣赏要求,并不是俯就,不是迎合学生中某些低级趣味,适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教育学生,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个性。
(二)其次,要引导高中学生欣赏高雅艺术,就要挖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经验,逐步引导学生探寻艺术欣赏的本质。
    这里要涉及一个艺术欣赏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
    高一《美术欣赏》第三章中国画收录了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是上紧下松的构图,上方潺潺溪流从凌乱润泽的石块缝隙中倾泻而出,这幅作品,有巨大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数尺长的画卷,只画了五只蝌蚪,但是,你是否能联想在画面之外远处的溪流中,蝌蚪长出了后腿,又渐渐长出了前腿,最后变成活泼的青蛙在山涧中跳跃歌唱?假如你看到了也听到了,那么,你就在的空白间搭建了桥梁,你就是对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做出了填补,实现了欣赏过程中的二次创作,体会到了作品的深远意境。
    又如雕塑作品《掷铁饼者》,雕塑展示的是掷铁饼运动中的一个静止的瞬间,可是却能让人联想到下一秒的动作,由静止到运动的差距就是雕塑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接受者在欣赏雕塑作品时,能够把静止的看成运动的,这就是一种填补。
    但是此处的虚空与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联想内容是建立在每一位欣赏者的阅历水平层次上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形象的认识和评价,是艺术家的社会实践的产物,饱含着他们的生活经验。如果学生与艺术家的思想差距很大,对作品反映的生活背景缺乏了解,欣赏作品就难以达到与作者共鸣的高度。
    鲁迅曾经说过: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经验了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相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进入了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获得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说自己听了流落在浔阳江头的商人妇的琵琶演奏后,流的眼泪比座中的任何人都要多,以致身上的青衫都湿透了,那是因为他与商人妇同是天涯沦落人,有着某些相似的生活遭遇的缘故。
    欣赏艺术,源自于各自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在教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入手,要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则应该透过作品看到其背后所展现的历史背景,时代风格,以及作者自身的精神与气质。
例如※※中学所在的※※※风景区,洞内存有历代文人骚客在洞壁、洞顶留下的140多幅摩岩石刻书法作品,其中抗金名将岳飞的儿子岳霖题的《过灵山述怀》序言部分保存得相当完好,堪称※※※书法作品的代表。是在高一美术欣赏课教授书法章节,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直观教具。带领着学生走入※※清凉的石洞,抚摸石壁上岳霖遒劲有力的小楷,吟哦《过灵山述怀》:折腰为米本忧贫,流落天南瘴海滨。千里云山空别恨,十年萍梗可伤神。拊膺但觉丹心壮,览镜那堪白发新。归去恩深知感激,只惭无德愧斯民。抚摸冰凉的石壁,如穿越了八百年的时光,回到过去,与当年岳霖抚摸石壁的动作重合,仿佛可以看到八百多年前岳霖离任钦州知县之际割舍不下钦州的人民和千里江山,与对于钦州人民的愧疚之情。为官者,有爱民之心,则不失民心。爱民者,民亦爱之。 
   
欣赏作品的情境是可以培养的,教师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要尽量挖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现有的经验与阅历来对教师设定的情境展开联想,从而更贴近地欣赏到作品蕴含的精神本质。同时,教师能够在欣赏活动中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高二《美术欣赏》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艺术特色进行定位并深层次感悟中华历史文化的辉煌。
(三)艺术修养、审美经验决定欣赏层次的深浅,让高中生亲近高雅美术作品需要从全方位进行引导。
    马克思指出: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缺乏应有的艺术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然,艺术修养的高低都是相对而言的。要让高中生接解高雅美术,亲近高雅美术,提高艺术修养,就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学生的意识,靠实践训练去提高学生审美的经验。
    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美术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能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
    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途径一:学校针对部分有特长的学生成立美术兴趣小组,教师对该部分学生进行专业的美术培训。该部分学生在所在班级担任宣传委员和美术课代表,组织开展班上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途径二:学校每学期举办书画展览,给美术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创造零距离欣赏原作的机会,增强审美震撼教育。
    途经三:班级文化与宿舍文化氛围的营造给更多的同学展露美术修养提供了舞台。
    美术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有体现,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注意到这些细节,从而意识到美术对生活的影响,并转化成对美术的兴趣。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兴趣都是最好老师,美术也不例外。
     高雅审美活动,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一蹴而就,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要达到提高学生审美品味这个目的,教学活动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由浅入深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