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林霞:高中生怎样切磋欣赏高雅美术,形成高雅纯正的美术审美观念

作者:林霞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内容摘要] 高雅美术的审美是对高雅美术的欣赏。在高中校园中,美术教师引导高中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生活美)和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欣赏,让学生领会一切高雅艺术作品具有艺术教育作用,审美的作用。高雅美术欣赏既有与人类其他认识活动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始终饱含着欣赏者的感情,美术欣赏定是充满联想和想像;美术欣赏总带有主观色彩;正是这些特点,使高雅美术欣赏成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高中生真正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形成高雅纯正的美术审美观念。

[关键词] 高雅美术  审美特点  高中生审美特征

 

高雅美术的审美就是对高雅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在高中校园中,美术教师去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生活美)和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欣赏。

一、高雅艺术的审美特征

现实生活象海洋一样广阔无限、无所不包。生活中的美也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从自然界的景色,人的劳动所创造物质成果,到人们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的各种实践与斗争中都包含着美,都能引起人的美感。这种生活的美“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活、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较之艺术的美“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因为艺术虽然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终究不可能反映生活无限广阔和不断发展着的全部内容。美术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也是美的集中表现。高中生要形成高雅的审美观念,必须要在平常了解艺术美来自生活美,把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欣赏者的主观因素,感受和创造,起着大的作用。

二、高雅美术作品具有艺术的教育作用,审美的作用。

艺术家塑造艺术形象,应当体现他本人的审美理想,并能给群众以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作品设有审美意义,也丧失与艺术价值。所以,在高中校园,学生欣赏高雅美术作品时美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美和艺术美两方面去结合欣赏,真正体会高雅美术作品具有艺术的教育作用,审美的作用。

第一,高雅美术作品的教育作用。优秀的美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图画,并且还因为它体现了美术家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的作用。“美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美术家总是依据他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通过他最后绘合了的具体生活事实,以及人物的经历和命运,揭示出生活的意义来,从而“为有思想的人提出或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所以,高雅的美术作用,总是在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教育着我们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第二,高雅美术的审美作用。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其他意识形态为不到的东西,这就是美。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艺术能唤起人的美感,这就是它的重要特征之。

美不是抽象的东西,美和真联系在一起。美的东西一定是提炼了生活的真实面貌。美和真很难分开,没有真也就没有美。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可是,真不是美丽唯一条件,真的不都是美的(如《金瓶梅词话》中的自然主义描写部分);但真是一切美的基础(如《红楼梦》)。凡是美的全部是真的,没有真也就没有美,没有艺术。

美和善也是联系在一起的。美的形象总是寄托着艺术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应当是社会理想的反映。艺术家往往把美好的理想表现在人物的行动中,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追求什么目标和如何去达到这个目标,从而在人心中唤起美的感觉。白毛女和林道静都是被艺术家在小说、戏剧、电影、音乐、舞蹈里当作美的对象来描述的。在白毛女身上,体现了受封建压迫的农村妇女渴求解放的理想,在林道静身上体现了民主革命时期女性知识青年的理想。他们都是美和善的结合。可见,高雅艺术的教育意义(善)和它的美学意义(美)是不可分的。

同样,高雅的美术作品,也总是真、善、美三者的结合。高中生要欣赏高雅艺术,就必须要先领会在优秀的高雅艺术作品中,抽掉了真和善,就没有美可言,同样,抽掉了“美”,就会失却美术的感染力。

三、欣赏高雅美术作品,要领会高雅美术作品始终饱含者的感情,美术欣赏总是充满联想和想像,美术欣赏带有主观色彩。

美术欣赏既有与人类其他认识活动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使美术欣赏成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第一,始终饱含着欣赏者的感情。比例农妇欣赏齐白石《虾》这幅画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美术欣赏活动,是由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刺激了欣赏者的情绪,使她“意着了迷”而引起的。农妇“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起来。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就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样的感情。”这话在强调艺术离不开感情这一点上是对的。美术家在创作时充满着感情,欣赏着在欣赏活动时同样要带着感情。

    第二,美术欣赏总是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进行着能动的积极的再创造。面对着艺术作品,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给作品的形象以补充和丰富,使艺术形象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并且使它们活起来。因为有了联想和想象,使得许多表面看来不大可能存在的现象,变成有可能,使一些不合理的东西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使得一些本来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活了起来。

    比如:罗丹在谈到自己的审美经验时说,每当他看到巴黎凯旋门墙上吕德的群雕《马赛曲》时,就好像听到了那个展开双翼巨驰而过的自由之神,在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武装起来,公民们!”“经他一号召,战士们纷纷前来。”其中“一个有着狮子般的鬓须的高卢人挥动着他的帽子,好像在向女神致敬。现在你瞧,他的小儿子要求和他同去。”“我已经强壮够了,我是一个男人,我要去打仗!”孩子紧握着剑柄,好像这样说。“来吧!”父亲说,他用骄傲的慈爱望着他的儿子。而“一个号兵向队伍吹出激昂的号召。旗帜在大风里飘扬,枪矛一齐簇列在前面。信号已经发出,战斗已经展开了。”雕刻是一种“静的艺术”,只是表现生活中某一瞬间的一个地面。它既不会产生什么音响,也不会出现连续性的动作。“震耳欲聋的呼喊”,“战士纷纷前来,”以及“信号已经发出,战斗已经展开了”等等,都只是雕刻的欣赏着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而所作出来的效果。同样,人们也说,看到罗丹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往往忘记了那时用青铜、大理石为材料雕成的,而感到雕像里有着人的体温,人的血液在流动。我国古代传说画像张僧貕画龙点睛、拔壁而飞的故事,也不过是基于欣赏着联想和想象二虚构出来的。

    第三,美术欣赏带有主观色彩。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就必须带上在创造着的主观色彩。“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的生动说法。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已达话”的主张。诗歌没有完全一致的理解,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欣赏者总是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去理解一个作品。比如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奥西撒丁《被推毁地市》,等等。我们欣赏者往往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释,甚至借题发挥,引出新的意义。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艺术品种,由于他们的艺术语言较为空灵,艺术形象的外延性较广大,欣赏者的主观感情就更加容易渗入,再创造的成为相对来说也较多。高雅美术作品都有自己明确的主题思想,它能够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使欣赏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意义。我们欣赏者的主观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才是有意义的。离开作品的胡思乱想,就不是欣赏意义中的主观性了。

综上所述,高中生欣赏高雅美术作品,结合在生活中发现作品有着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从中领会一切高雅美术作品的教育作用、审美作用;高雅美术作品也是有自己的特点:它始终饱含着欣赏者的感情,总是充满联想和想象,总带有主观色彩;正式这些显著的特点,就形成了高雅美术作品的欣赏成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高中生在欣赏高雅美术作品时,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形成了高雅纯正的美术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