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
语文组 施日添
随着高考文言文分值比例不断加大,文言文复习已经成为语文决胜高考的关键之一。要提高文言复习的有效性是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文言文复习要有高效,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文言特点,抓文言特殊现象。
文言文有文言文的特点,它在语音、字形、词汇、语法等方面必然与现代汉语有种种差异。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主要就是从古今差异的角度出题。然而学生不注意掌握文言特点,不注意文言特殊现象,做题凭感觉,导致文言考题大量丢分。
文言文特点(1)言文分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2)、行文简练。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3)、深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等。
文言特殊现象如实词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虚词当中的各种特殊用法;句子当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修辞当中的互文、借代、比喻;语法当中的各种固定形式如“所”字结构等。
只有注意文言特点,抓文言特殊现象才可以确定复习的方向。
二、注意依据课本,夯实文言文基础
常用词(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现象等内容,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也是高考文言文的主要考点。大多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薄弱,制约了解题能力。因此考生要提高解题能力,必须打好文言文基础。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在高中课本各册都有分布,考生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认真归纳基础知识。关于常用词,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用例,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辨析词义的题目,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和18个常用虚词,考生要把这些题目做懂弄透,梳理出常用实词、虚词的主要义项和用法。第3册的五、六单元后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有详细的说明,认真复习,夯实文言基础知识是高考文言文复习关键的一环。
三、注意探索规律,突破重点难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无疑是难点。说它们难,原因在于单纯的记忆不能解决问题。考生要在这两个考点有所突破,必须在训练中寻找隐藏其中的规律,进而扫清阅读中的障碍。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出现词类活用现象的语境往往有一定特征。拿名词的活用来说,处于谓语位置的名词的后边又有名词或代词,而且后接的名词或代词出现在句尾,那么前面的名词一般充当了动词,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当然,具体的用法,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则需进一步判断。“所”字结构必须由“所”字加上动词组成,如果“所”字后没有动词,和“所”字紧邻的名词也可活用为动词,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的“罾”。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内容,经过细心摸索,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只有积极探索规律,才能解决文言重难点问题。
四、 注意文言语境,用已知推断未知。
高三复习资料都是以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的顺序编排的,并且基本上都归纳了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用法。有些同学即使能把资料所归纳的实词一义项和虚词的用法,但把课本丢在一边,结果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这就是因为抛弃了语境。文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是有不同含义。但一个句子由一个或多个词语组成,而这些词语我们不可能都不懂,可以用已知推断未知的办法来解决。如果脱离语境只抓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是学不好文言文的。如《信陵君君窃符救赵》中“欲以客往赴秦军”的“以”因语境的需要就应该理解成“率领”,但字典上“以”是不解释为“率领”的。如果抱住“以”的义项不放,那是无法准确翻译的。另外,离开语境,拿文言实词虚词当单个的字词来记忆,也是违反记忆规律的。因此,要准确解答文言词语相关题目必须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语境,用已知推断未知的方法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注意精选习题,巧练翻译
练习易得,好题难求。每到高三总复习阶段,各地的模拟试题铺天盖地涌过来,此时教师们应该认真分析,汲取精华,切实为学生选出一些有代表性且难易适中的习题。
如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无义只作陪衬。文言文中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翻译时要省略。例如: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②今有一人,入于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例①中的“作息” 是一个偏义复词,“作”与“息”意义相对,“作”无义;该句是说“一天到晚地劳作”。例②中的“园圃” 是一个偏义复词,两字意义相近,但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从后文“窃其桃李”看当为果树园,“圃”无义,也不用翻译。
如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互文。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借代不便直译,如直译,意义很别扭,这时就必须借助意译。如: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②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③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例①“藩篱”是比喻,本意是“篱笆围墙”,这里比喻边防屏障,可译为“边界”、“边防”。 如果直译就是“防守篱笆围墙”,与文意不合。例②应译为:“别人像是刀和俎,我们像是刀和俎上的鱼与肉那样。”例③“钟”是古代的量器,“万钟”指优厚的俸禄。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如: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例①的意思是“负者行者在路上唱着歌,在树阴下休息”,不能错误地翻译为“背东西的在路上唱着歌,走路的在树下休息”。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当然,仅有这些文段的训练还远远不够,教师及时补充一些文质兼美的传记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练习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练习又是万万不能的。关键在于练中求技巧。
总之,高三文言文复习是语文整个复习工作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我们必须注意文言特殊现象,依据课本,探索规律,夯实基础,用已知推断未知,多做训练,巧练翻译。踏踏实实的做好这些工作,文言文复习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