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陆玉廷: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作者:陆玉廷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除了学习母语知识,还要渗透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所以一个人的批判思维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  批判思维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 。而“学会学习”,独立地获得知识应是其核心。美国一位未来学家断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己学习的人。批判思维又称逆向思维或反证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批判是为了突破规则,敢于向规则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一切认识成果;是对事物的反思与质疑,进行独立分析,最后是在前面反思的基础上,一种新的观念的产生。近年来,西方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掌握科学方法;更需要一双敏于见疑的慧眼,一副敢于质疑的肝胆,一个善于析疑决疑的大脑。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品质。作为这种能力和品质的体现,便是思维能力中的较高层次——批判思维能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语文课教学中着力培育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生思想相对较为前沿,是进行创新和批判思维的最佳时期,

  一、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解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关心的仍是学生是否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是否理解自己的讲演和解题思路;而这些理解都预先存在一定的标准答案的。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把老师视作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老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有学问的人,并且课本上的知识都是科学的,正确的。于是,老师也就成了知识的权威。凡出自老师之口、作者之笔和科学研究者,凡白纸黑字印刷成书者,似乎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的。

  正是师生之间的这种共识,学生形成了被动听讲、理解和接受的惯性,缺乏主动思考,宁可绝对相信老师的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质疑和判断。长期以来,学生在惟书、惟上、迷信权威、盲目服从的思维定势中生活,最终丧失批判思维能力,丧失创造的欲望,在读书、做题、考试三位一体的教育循环圈里共同走向雷同和平庸。

  因此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成了学校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应该把它放在教改的重要位置。

  二、语文课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沃土

  “文学即人学。”一切文学的目的都在于感悟人生,解析人生,开掘人生,诱导人思索人生。作为基础课、工具课的语文学科,虽不等同于文学,但其内容却也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更要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这就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沃土,颇具耕耘价值。

  1.以课文为范例,让学生在比较、鉴赏中认识什么是批判思维

  譬如说“怎样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鲁迅高屋建瓴,提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呢?“徘徊不敢走进门"——拒绝接受,是孱头;“放一把火烧光”——全盘否定,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屋去”——全盘接受,是废物。这些都不是“拿来主义”。在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种种错误后,才指出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即占有、挑选、区别对待、批判继承,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对问题胸有成竹,应付自如,游刃有余的气度以及在论辩中焕发出的机智和动人的感染力,便是作者非凡的批判思维能力的体现,折射出作者睿智的光辉。可作为范例让学生去感受,让他们明白:批判思维包含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大脑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即通过质疑、比较、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活跃的思考去发现问题的实质,寻找最佳结论。

  2.以作文评改为突破口,在自评、互评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敢想,敢于对他人和自己的思维结果提出质疑,敢说“不”,并按自己的思考去做。为了培养这个“敢’’字,可选择学生最无顾虑的作文自评、互评为突破口。

  如学生习作批阅完后,精心挑选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各几篇,让学生自己来评孰长孰短、孰优孰劣。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了优秀作文的长处,同时也找出了问题作文的不足。这样通过比较、分析、评价,再对照自己的作文,像作文怎样审题、选材、谋篇、表达,学生自然找到了最佳答案。

  3.以古今仁人志士为榜样,培养学生对学说、观点的批判思维能力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于仆碑音谬,悟出“深思而慎取”的心得。大文豪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观点——郦说和李说有疑,竟于月夜泛舟绝壁之下,这就不仅是富有批判精神,而且还付诸了实践。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陈云同志也勉励年青人:“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

  古今仁人志士不仅在理论上阐明了批判思维的可贵,而且还以实践为后人作出榜样。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学习他们这种审省事理、精到周详、“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精神,敢于向名家、权威、课本质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三、结语

  记得马克思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正是基于此,他才在批判过去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教师要从“搬运型”向“批判型”过渡,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教学中要有教师自己的独特风格,对各类问题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才相信你有批判能力,授课时有自己观点的教师也会更受学生欢迎。

  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得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批判精神,即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的知识进行怀疑甚至否定。这不仅需要有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有批判的能力。让学生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及时捕捉新鲜知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批判以使其保持活力。

 

文献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0

     《中学语文》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