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易灿宇:新课标下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易灿宇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新课标下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易灿宇   工作单位:钦州二中  邮编:535000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种种教法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也是受古诗词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应试不再是古诗词的主要价值取向,当人文精神的传承成了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努力构建人文课堂

    营造课堂人文气氛是实现诗歌人文精神有效传承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在人文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渐染,才更容易接受人文,因此,我们要把人文课堂的构建放在改进诗歌教学方法的首位。

    (一)教学内容人文

    古诗词教学要教些什么?字词,篇章结构,表达方法,还是主题思想?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郑桂华认为 “想从诗歌里学语文知识,学主题思想,甚至学逻辑分析能力,都是抓小弃大”。朱自清先生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关于国文教学的目的,先生认为有两点: (1) “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

    1924年,先生在发表的杂感 《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后来,在 《经典常谈》一书中,先生又说:  "经典训练的作用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特别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的教学,固然要注意知识技能,更要注意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诗歌课堂只有改变重知识的倾向,舍弃琐碎的分析,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辉里,才能真正留住学生。

  () 注意情感引导

《文心雕龙》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可以说,""是诗歌生命的第一要素,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见不到教师的喜怒哀乐。教师自己融不进诗人的情感空间,走不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怎谈得上带领学生去接受人文的熏陶?诗歌是情感的结晶,教师只有以情去向往情,才可能打开诗与心之间的通道,才能让自己的情感丰富起来,才能培养起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使他们获得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性修养,最终形成健全人格。   

    我曾经看过一节《登高》的上课视频时,在凄美的 《二泉映月》声中,教师先饱含深情地描绘了一幅画面:"l200多午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蘷州,长江边。大风凛例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 击。凄冷的风中,有儿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儿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槛搂,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蹦珊,跌跌撞撞。他己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己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己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老师的深情独白激发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涛,当时课堂一片寂静,每一个人几乎都身陷情感的洪流而不能自拔。这样的课堂才是滋养人的课堂。

    ()尊重学生地位

    林语堂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这么一段话:因为学堂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所以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人你们的脑壳里。无奈常人头颅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识注射普遍不大成功。"

    林语堂先生的话形象指出了"注射""灌输"的教学方法的错误。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是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不允许我们再"穿新鞋,走老路"

    因此,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营

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轻松、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的气氛,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给学生话语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个性舒展的自由,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成果,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取得。但辨证地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缺点,现实课堂中,我们应当恨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下几种方法,切合古诗词特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传承方法。

     二、入情诵读法

     诵读是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朱喜说:"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的确,许多意境深逮的诗句,非吟不足以人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叶圣陶先生也很重视诵读,他说: "吟诵就是心、眼、口、身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不仅如此,诵读的重要性,还被现代心理学实验所佐证: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

      比如,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如果翻成白话:就把诗歌原有的意境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这些诗句,  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歌之美妙,才能渐渐感受到诗歌的苍凉和诗人对宇宙、人生、时空的思考,才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内心起变化。有效的诵读教学可防止应试主义、唯理主义学法对诗歌固有的鲜活可感的原生态的戕害,可以诗歌特有的审美形式和人文精神,照亮学生的心灵。

    三、比较品味法

    比较法,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词加以对比,找出其中同和异的学习方法。早在宋代,朱熹就说:"凡看文字,诸说有异同处,最可观。"叶圣陶先生曾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涵咏、体味,哪里会有‘真知'读,哪里会有‘真能'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品味诗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深人地理解作品,更好地发展思维和智慧。

    我曾给学生一并讲解这四首词: 《虞美人》(李煜)、《蝶恋花》(晏殊)、 《雨霖铃》(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教学时我这样设计:四首词皆写愁,但愁情各有什么不同?给了你怎样不同的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人文本,知人论世,在共 同的""字下,比较品味各自愁情的具体内涵,李煜繁华不再的悲叹,晏殊苦苦相思的孤独,柳永伤于离别的悲怆,李清照孤独无依的伤感;理解造成这些愁情的原因:李煜昏庸亡国,晏殊佳人不见,柳永落魄飘零,李清照破家亡国;进而体会作家身世、 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影,体会作家的慨叹在我们心灵中的投影。这样的比较 品味,相比较单篇的教学,有时更能 给人精神的濡染。

     四、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与 “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教师不把既有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它的重自主、重体验、重探究的特点,能更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智力,丰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在教授马致远的《秋思》时,觉得这首小令的意象很有特点,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注意到前面三句九个名间并列的情形,而忽视了"夕阳西下"这一原型意象的理解,于是就设计了在文本阅读基础上进行原型意象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教学设计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出课题,讲及“夕陌西下"时,请学生回想还有哪些写夕阳、黄昏的诗句,学生找了很多,比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暝色入高楼,楼上有人愁""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而后我提醒学生,尽管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但在上述诗句里,“夕阳"都和什么相关。最后告诉学生,像“夕阳”这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相对固定的内涵的意象即为原型意象。

    第二阶段,学生考虑高中古诗词里还有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合一个研究小组,并确定执笔人选。

    第三阶段,利用两周的课外时间,小组分工协作开展活动,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完成信息收集工作。

    第四阶段,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写出小论文。

    第五阶段,交流总结,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宣读论文,同学根据老师给出的 "评价量表",对各小组研究成果作出评价,当时学生展示的成果十分可喜,好多文章融会着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教元定法,学无定法。教学方法很多很多,这里只是选择了几种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绝没有否认其他教学方法的意思。事实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学生、教师的教学风格密切相关,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颖的,只要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承。就是好方法。更重要的是有时一首诗歌的教学常常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