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周华:浅谈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作者:周华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浅谈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广西钦州二中语文组     周华

 

内容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是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做法?个人认为、新旧之间最大的不同是理念,相同的做法因为理念不同,效果差之千里。本人试图将新理念贯穿于主要的教学环节中,逐一示例,形成较为科学的设计规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 新课改  新理念  教学设计   课例

我们现有的教师或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是传统教学中走出来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个人认为、新旧之间最大的不同是理念。新课改的理念是什么?以人为本、重视能力的培养、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乐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所以,新课改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个摒弃旧有一切的活动,而是一个而应该是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创新的设计活动。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及反思。所以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入手,如何定位,如何衡量与取舍,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设计,本文试图将新理念贯穿于主要的教学环节中,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这问题。

兵马未行,粮草先行。高效的教学设计前提是必须要熟读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两纲确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方向与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总图纸,可能很多人认为新课改是以人为主,所以教学也要以人为主、以生为主,所以完全应该由学生来主导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非纲纲本本,个人认为这种认识不全对,教学大纲不是悬挂于老师学生头上的达摩利斯剑,它的制定实际上是根据同一阶段的普通孩子的知识能力的普遍要求的基础上,是有指导意义的。其次要熟知整个语文的框架的内容,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学习重点所在。在此基础上细读整个语文阶段的所有教材,明确整个教学阶段的内容,清楚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如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第一、二、三、四册的阅读鉴赏部分都有散文单元,第一册的是记叙散文——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胞弟》等,第二册的是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第三册的是说理散文,第四册是杂文。那么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就要首先有个全盘的考虑,在不同的学期体现不同散文的教学特点。如在第一学期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写人的散文,第二学期要引导学生鉴赏写景和抒情的散文,第三册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由平常生活琐事所见体会到的理趣,而第四册的散文则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杂文的味道。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教师,他首先是一个胸有整个语文教学规划的教师。这也是有效设计的第一步。对于许多新教师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对整个语文阶段的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印象,读两纲、读高中六册课本,多听老教师、多跨年纪听课是加速成长的好途径。千万不要有任何准备就直接把自己抛入多如牛毛的教案与课件中,因为对于一个还没有方向的人来说,最怕一脚迈入大海的深处。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还要充分地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需要。事实上,学生的需要有两类,一类是共性需要,即绝大部分学生的共同需要,一类是个性需要,是因为学生个体不同而产生的个体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这两类需要都要充分考虑到,尤其要照顾到个性需要的满足。如在理解文章时候,有些学生擅长理解理性类的文章,有些学生擅长感性类的文章;有些学生擅长表演活动,有些擅长思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要兼顾到。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先给文章准确定位。如何定位,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教材的整体结构,第二是每个单元的结构,第三是具体文本的独特个性,第四是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准确的定位,能有助于更合理更科学地确定学习的目标与重点,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比如我们在上新课标必修课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我们应该如何定位呢?这篇文章在必修第二册,高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情趣和初步探究、评价文章的能力。这篇文章处于该册书第一单元之首,该单元还有另外三篇文章《故都的秋》《囚绿记》《瓦尔登湖》。很明显,这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写景散文的能力的。但如果这几篇文章或者说前两篇文章在定位、上课没有任何侧重点,处理如出一辙的话,显然老师对编者的意图还是把握不透的。该单元的前两篇是现代名家作品,第三篇是当代名篇,第四篇为外国散文。重要的是《荷塘月色》属于写自然景物的散文,这篇散文最出彩的地方时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展现所见之美。《故都的秋》主要是写人文景观的,并没有借助更多的手法来表达,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取胜。那么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如何把这种定位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中呢?那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体会两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他们又是如何借助这些景观来传达情感的?如果我们平时在写作的时候也写这类文章,我们如该如何去表现?此外我们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体现文章的特点,既能体现单元的共性,又要凸显这篇文章的个性。如在设计《长亭送别》时,如何能充分体现文章的特色,又能优化教学与课堂呢?《长亭送别》是元曲中的一折,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不同于诗词的教学,突出曲的味道,又能使整折曲的故事性不被割裂,还充分考虑到曲词所表现的特点。于是我将文章的教学定位为“曲辞中如何体现离别”的教学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最重要一环的是要熟悉课文、熟读文章,对文章有自己深入独到的解读和思考。否则课文、课堂有可能被肢解,只见文字,不见思想,只见段落不见结构,只见文章不见学生。比如有次公开课,有位老师上了现当代中国台湾作家琦君散文《泪珠与珍珠》,这位老师的解读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二部分是解读里边一些难懂的句子,第三部分抓住妈妈为调皮的孩子而流泪这点大做文章,还延伸到课外的一片文章,并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听课的人的感觉,似乎是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整节课下来,学生课听得很被动,纯粹是老师提出问题,被思考被回答,无论是听课的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被动思考的感觉。教无定法,不可否认,每个老师处理文本、课堂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教材、课堂的处理要符合基本的课堂效果评价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是否在在课堂上学有所获。而这位老师上课效果不好、学生老师被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文章被解读得很零散,主题不突出,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笔者也上过这篇文章,而学生对这篇文章最大的困惑是文章的大部分都在谈泪珠,极少谈珍珠,为什么题目为《《泪珠与珍珠》呢?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呢?而且感觉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散,不知道文章的主线是如何串联起来的。像这些解读相对有难度的文章,老师必须要深入解读文章,多读、多想,读出自己的东西,才能应对学生所有的疑问,才能把课上好。个人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是关键。首先,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可以是:在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泪、流泪?每次都是为什么而流泪?(通过这个问题课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而得出泪不是简单的水滴,是人真性情的外现)第二个问题:泪珠和珍珠有什么相似性?——晶莹、剔透(外形相似),珍贵(内在相似),所以这篇散文实际上谈的是由许多流眼泪的片段、情行来探究眼泪的珍贵,是人真性情的体现。第三个问题:泪是珍贵的,不能流泪不会流泪表明了什么问题呢?(不能流泪的眼睛眼睛会干涩、疼痛,不会流泪的眼睛,是缺乏真性情的眼睛,是缺少真善美的眼睛)总结:同学们,请珍视泪水,不要害怕自己的眼泪流出来,不要漠视讥笑别人的眼泪,因为泪水里裹着一颗真挚的心。最后一个问题,文章时而在诗句中穿行,时而在人物故事中游走,文章外形够散,但始终有条泪线在跟着,这种写法在散文中称为什么?——形散文不散。以上的解读是必须在读透文章的前提下实现的。又比如在《项链》这篇小说里,虽然在教参上的解读教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经历、不同年龄段的人理解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我可以从下面的角度解读:一件小事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了一个人;马蒂尔德多么的幸运,拥有一个世界上最值得依靠的丈夫;爱一直都在,但有时虚荣会遮盖住发现爱的眼睛;感谢丢失的项链,让开始心灵惶惑的马蒂尔德找到了自己,生活由此过得踏实自在;这篇小说与其说批判的是马蒂尔德的个人虚荣,还不如说批判的是当时整个欧洲上层贵族的虚荣、攀比、浮华的生活……老师可以在充分解读得前提下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读后感,开阖有度,效果会更好。相反,一个老师能接受、能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都是以充分解读、把握教材为前提的,唯有此,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解读文章后,教师就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新课改主要是以生为本,因此,它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这是最基本的区别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恰当关乎着整个课堂的成败。教学目标的设计绝不是老师的心血来潮,随意的确定。它既是整个高中知识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知识点能力点,又是学生重要的阅读经历与体验,甚至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注重三维目标的设定。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这是一种科学的倡导,但绝对不是三个目标的简单相加。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如今天我要完成一个谈判,能促成谈判是我的任务、目标,但你能不能说我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我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如何发挥,达到怎么样的水平;我在过程中要做到哪几点;在情感方面要达到什么效果。按此说法,在设计时候我已经忘记我此行的目标是什么了,只看到几个肢解的不知为何的所谓目标。个人认为,一节课不长、能设立一个只要的目标,解决一个大问题就够了。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在达到目标过程中已 实现全部或部分实现了。如我再谈判中,我充分发挥我的谈判知识、采用情理结合的办法助我去实现这个目标。其次,我想强调的是,并不是每节课每篇文章都一定要全部达到这几个目标的,文章不懂、侧重点不同,取舍固不一样。教育讲究的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而非一节课定乾坤。所有我们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可死死拘泥于这几个目标,这样的目标这样的课程到最后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无目标,零散。举个例子,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教案中,将《荷塘月色》一文的目标定位: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生情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中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披文以入情;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摹绘比喻、拟人、同感的修辞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看到这么多目标,怎么办?我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办。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老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高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的观点出现,才会有目的性的去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个人主张一篇文章一个目标,以一个目标带动全篇,串珠式的问题将学习引向深入。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课堂是否有效关键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哪里,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是教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提倡一个教学目标一个核心话题,几个串珠式的提问带动课堂。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老子说,大道至简。我们可以把目标简单为:欣赏荷塘月色之美、探究美在何处。然后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世界观贯穿其中。一节课下来,我们不仅达到目标,还欣赏了路两边的风景,何乐不为?怎么实施,我们可以这么进行:(月下看风景总是有的),你们印象中月下最美的风景是什么样的?给老师描绘下吧。第二个问题:朱自清也有这样的经历,那他是怎么把他所看到的描绘出来?是如何描绘的(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所选的画面,二重点是比喻、拟人、同感等手法)第三个问题:最美风景处,总有独特的感情交错其中。你们感觉这些风景画面有什么特点?作者把什么感情融汇其中?还可以补充一个例子:苏东坡和老实和尚是好朋友,平时他还总是爱欺负老实和尚。这天他又来到庙里,和老实和尚在树下打禅。完毕后,他看着老实和尚问道: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老实和尚说:像佛!苏东坡笑着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吗?老实和尚问道:像什么?苏东坡说:像一堆狗屎!哈哈……

苏东坡回到家里,很得意地把他戏弄老实和尚的话讲给苏小妹听。苏小妹听罢冷笑道:你很得意呢,其实是你自己羞辱了自己。苏东坡满脸地不高兴:你这叫什么话?苏小妹:老实和尚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里有佛,看你就像佛。你看人家像狗屎,这说明你心里有……

一句话说得苏东坡面红耳赤……

如在上《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将核心话题定位为“理想”,在教学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带动课堂:文章的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请问,马丁的梦想是什么?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怎么去实现梦想?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讨论解决(要有理有据)。《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我们可以把目标确定为“作者笔下我的楼阁式什么样子的?作者托楼阁表达了什么志向?” 《我与地坛》的目标是“在史铁生的笔下,地坛是什么样的?作者在这里萌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悟?”《花未眠》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何为哲理?就是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把文章的目标定位为作者从半夜三点发现花未眠这个现象体会到什么样的道理、哲理?

 课外延伸入画龙点睛,不可泛滥,不可拖沓,不可生硬。有效的课外延伸不是画蛇添足,它是文章思想的再升华,由作品及生活、由作者有人物形象及学生,由点到面到社会人生的过程。它点到为止,让余音缭绕,让人思考不已,让人唏嘘不止。如《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这么延伸:同学们,在你们印象中,存有哪些或自己或他人流泪的画面,请说出一个来并说说你的感受(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课件放几幅流泪的珍贵画面?最后总结:请珍视泪水,不要害怕自己的眼泪流出来,不要漠视讥笑别人的眼泪,因为泪水里裹着一颗真挚的心。如在上茶馆的时候,我是这么结尾的:同学们,王利发是一个怎样的茶馆老板?它勤劳、善良、圆滑、与时俱进,具备了一个优秀茶馆老板的所以品质。但茶馆最后还是关门破产了?为什么?因为他生不逢时,他生在了一个混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所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天赋就能获得成功的,还得看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中。所以,我们现在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要创建什么样的时代呢?再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课堂的结尾,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每个理想都值得我们尊敬,但是是不是每个理想都一样伟大呢?作为新时期的社会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呢?当我们树立理想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呢?先请大家说,然后补充“苏珊大妈”为了梦想而坚持不懈、不怕嘲笑的例子。

  做教学设计不难,但做好教学设计不易。堂下功夫十年,堂上挥洒40分钟。它既融汇了你作为一位教者对各方面的把握与衡量,是学识与修养、统计与统筹、放收自如的等等方面的能力,每个环节都有着其自身的奥秘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