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胡循杰:南京日记(选登2)

作者:胡循杰    |    发布日期:2012年11月01日
点击次数:

 

南京日记(2

 

20121022  星期一

今天上午听了三节课,分别是朱从周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吴国锋副校长和郭汝杰老师的常态课。

先说朱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朱老师利用前阶段的放假时间让学生写随笔,然后发到他的电子邮箱,朱老师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进行阅读和点评,并做好相应的归纳与总结。

讲评作文时,朱老师以民主交流的方式进行。先让有关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文章,然后说自己文章的亮点和不足,再让其他学生进行发言交流,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评。朱老师一共选了四篇这样的作文,分别表现四种不同的内容,而且角度比较新颖。

然后,朱老师进一步帮助学生归纳写文章应注意的地方。他也是从不同角度选取学生的作文来进行民主交流,然后一起归纳写文章应注意的地方,一共有四点:一是自觉读书,注意积累。二是静观默察,留意生活。三是关注时事,用心思考。四是立足课堂,拓宽视野。

朱老师的整节课,都是在民主自然中进行交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再说另外两位老师的常态课。吴副校长上柯灵写的《乡土情结》。他先引了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导入课文。然后从突破难点入手,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诗、词、曲的句子,并划出来,并指出它们是如何表现乡土情结的。给一定时间学生思考后,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最后,统一为:乡土情绪是无论时间的长短、空间的阔窄,都不能让这种感情退色的。

而郭老师上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郭老师先让学生简要介绍史铁生,然后让学生使用关键词来概述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接着,结合史铁生的精神状态,拓展分析古今文人的精神家园,还列举了王维的《酬张少府》说明:晚年性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再接着,朱老师又播放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由任志鸿朗读的《我与地坛》的有关片段,让学生通过标准的充满感染力的朗读来领悟关于死与生的问题。最后,老师又问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这两节常态课,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0121023  星期二

今天上午听了王毅老师上柯灵写的《乡土情结》,这是一节常态课,教学的对象是平行班学生。

上课前,老师先与学生简要明确什么是“乡土情结”类诗歌。

然后,教师放音乐,让学生听《乡土情结》的赏析。

接着,教师重点与学生分析课文删除部分的原因。

第一步,教师提示删除部分与“史记高祖本纪”有关。由学生相互讨论并自由回答,然后明确: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教师与学生趁之弄清课文的行文结构。即是:

一、(1-2段)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内涵。

二、(3-5段)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三、(6段)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

四、(7段)对乡土情结作新的阐释。

这样,让学生加深对文本思想情感的领悟。

第三步,学生归纳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并自圆其说。一种认为不该删除,理由是让文章的思想内容更丰富。另一种认为应删除,这样使表达更为简洁。教师自始至终没有下定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独立思考,训练发散思维。

最后,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安土重迁”,你如何评价?让学生结合第6节齐读并思考。

1)关于对“安土重迁”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结合范文《告别三峡》来体会。

2)对中西文明的分析。

这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教师在整节课中以问题的设计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中深入探讨,平等交流,使整节课充满民主气氛,形成研究的风气。 

 

20121024  星期三

今天上午听了王健老师上老舍写的《想北平》,这也是一节常态课。

上课前,教师先让学生齐读相关语段。然后从两大方面学习课文。一是感受北平,而是体会“思念”。

感受北平时,共探讨两个问题:1、介绍作者和北平。

2、默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哪些段落写景,请划出来。教师让学生找并自由回答,最后明确:第4-7段主要写景,1-3段、8段主要在直接抒发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2)然后,教师进一步追问:4-7段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教师让学生自己找并回答,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具体为:

  4段: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人们生活安适。

  5段:建筑特点。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处处有空,能使人自由喘息。

  67段:花多,菜多,果子多。生趣、情趣。

3)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作者所摄取,所描写的这些北平景物有什么特点?教师让学生找并回答,归纳为:平民化、田园化、生活化;远离皇城的雍容和华贵。

4)教师再问:描写这些景物,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教师让学生找并回答。最后明确:用对比手法。即北平的城市布局和特色与其他城市进行对比;带霜儿的玉李与美国橘子的特色对比。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逐层深入的有效的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

 体会“思念”时,教师主要设计两个问题:一是本文哪几段集中抒发作者的情感?请找出抒发情感的句子。二是作者在具体抒写情感时,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下午,没有听课任务,于是,与几位老师到位于市中心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远处看,纪念馆就像一个三角体,用黑色瓷砖张贴。到近处,一行的水池沿着纪念馆墙边排开,池中有很多不同的雕塑,主要体现日军侵华时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走在边上,让人神情严肃,心情沉重。

 到入口,已是人头攒动,其中很多是各个学校教师带学生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纪念馆从地下到地上,共分两层,里面光线恍惚,体现由黑暗走向光明。进入纪念馆门口,两边墙壁上刻有无数遇害或牺牲的中国人的姓名,接着介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史实,陈列中国军民奋力抵抗的图片、遗物和收缴日军的物品等。特别让人愤慨的是,日军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天上飞机轰炸,地上烧杀、掳掠、强奸,据统计,日军共杀害30万以上中国公民,手段之残忍,可见一斑。有的是先强奸再杀害,有的是活埋,有的是集体扫射,有的是以杀人取乐,老幼也不放过……但是,中国军民抵抗之顽强,是空前的,宁死也不投降。所以,接下来是中国军民顽强抵抗的介绍,还有外国友人的救助与支援。最后,是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接受日本投降。

这次参观,让我得到下面的启发:一是国弱就要挨打。二是内部不团结就要挨人欺。三是在强敌面前,要敢于坚持原则,宁死不屈。 

 

20121025  星期四

今天共听了三节课,分别是颜廷瑜副校长的数学常态课《对数与对数函数》,吴国锋副校长的语文常态课《想北平》,龚雪老师的语文常态课《想北平》。

首先是颜副校长的数学课。这节课值得借鉴的有如下几点:一是善于结合讲课内容,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本来,数学课是比较枯燥的,但是,颜副校长善于利用调侃语言,得体的肢体语言和相关故事等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愉悦地学到知识。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颜副校长每讲一个知识点,先是例题开路,然后练习加强,最后小结升华。在这一过程中,不是教师包办代替,而是学生在思考、在练习、在表达、在纠正、在提高……三是讲练结合。教师在设疑引导的基础上,给出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思考、运算、解决。

其次是两节语文常态课。这里重点讲一下龚雪老师的。龚老师先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回答:若是自己写“北平”,将会写些什么东西?许多学生都回答那些著名的景物,如故宫、长城、天安门、胡同、冰棒、火车站……教师顺势而问,下面我们看看老舍主要选什么来写?为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

接着,教师又问:让我们看看作者写我的“北平”是怎样的?教师让学生找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明确:复杂、边际、动中有静;人为、自然、匀调、疏朗、放松、安适;更接近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

再接着,分析第1-3段,一是明确主要写什么?主要写我对北平的爱。二是探讨三个问题,即:1、作者以什么顺序写?2、为什么文章要提到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3、第6段写了“美国包着纸的橘子”,为什么写美国?这里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随后,教师又提出:老舍笔下北平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归纳:田园般的、平民化的、日常化的。

最后,教师再问:文章字里行间透着对北平的浓浓的爱,为何不改题目为“爱北平”?并与学生一起解决。

整节课,教师善于设计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发言、归纳……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吴副校长的课也这样。 

 

20121029  星期一

今天上午,我们主要与高二、高三备课组长、教师见面交流。上两周,我们主要听高一教师的课,后面两周,我们分别听高二、高三教师的课。这周先听高二的。

先是颜副校长作学校课改等的进一步介绍。他主要讲四点:一是市教科所组织的教研课,他们学校要求要有计划进行,并且结束后要给参加的教师发证。二是学校本学期开始,行政办公会以课堂教学为主。参加人员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学部主任主持。并且形成制度化。三是课堂模式的改革: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他说,在课改的道路上,他们目前遇到几个难点:(1)前课的组织缺乏实效性。遇到几个困难:①教师理解不到位。②教师操作经验不足。③学生适应性问题。④组织的课时和场地的限制。⑤节假日和周末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

2)课堂自主学习与学生前课的衔接问题:课堂没有固定模式,但课堂必须有某几个要素。课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操作。

3)课后的追踪。主张学生没作业,他们的目标应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作业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评价的要素是人。

四是关于直升班:即小学、初中、高中升学前都要花一定时间进行复习应考,浪费许多时间,设置直升班的主要目的是压缩时间,减去不必要的时间,让学生赢得更多时间学习。

我觉得颜副校长的讲话精神合情合理,是我们新课改要考虑的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回想来南京前,我们学校召开高一备课组长会议,要大家反馈课改中遇到的困难和课堂模式。我当时就没讲什么模式,其实我内心是反对什么模式的。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还有,什么模式是应该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课改探索后的经验总结的结晶,而金陵中学已经经过8年的课改摸索,到现在还不敢讲什么课堂模式,只讲课堂没有固定模式,但课堂必须有某几个要素。课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操作。而我们呀,课改刚开始,就用什么模式限制大家,禁锢教师们的创造力,让大家吊死在一棵树上。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后来,我们与高二、高三备课组长、教师们见面交流。

 

20121030  星期二

今天听了刘加伟老师上高二(6)班周国平写的《直面苦难》和戴洪涛老师高二(5)班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收获很大。

第一是《直面苦难》。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和作者。“直面”就是直接面对,不逃避。对于周国平,过去大学曾流传“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接着,主要探究课文的有关问题。教师共分三个问题与学生探讨,分别是:一是什么是“苦难”?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谈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多种多样。教师趁之提出:弄清周国平对“苦难”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明确:是指那种对我们造成重大挫折的事件或境遇。二是找出文中的几个小观点。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明确:1、(1-3段):面对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面对。接着,教师放美国9.11撞机事件的图片,1998年抗洪救灾的图片,打出一首鼓励人们勇于面对灾难的诗和高尔基的话“苦难是一所很好的大学”,加深学生的理解。2、(4-7段):认清苦难的消极性。3、(8段):否定英雄的苦难观,探讨普通人的苦难观。三是学习本文的收获:面对苦难——勇敢地面对,坚韧地抗争。教师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灵感悟:读有关周国平的评价。谈自己的感悟。

第二是《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先花一定时间与学生一起了解有关时代背景。接着,疏通生字词,然后,教师问:若是自己写记念性的文章,会怎样写?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再追问: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归纳人物特点。明确:刘和珍——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的情感。

1)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2)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斗争精神

                      微笑、温和——温和善良

                      黯然、泣下——率及母校

3)前往执政府门前请愿——欣然前往——爱国热忱

趁之归纳出刘和珍的特点: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

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再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段的含义:“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明确:说明鲁迅是不赞成徒手请愿的。最后是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两位教师的共同点是善于利用问题来导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的互动中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