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王支平: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研究综述

作者:王支平    |    发布日期:2012年07月28日
点击次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学习社区使人们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不再成为一种障碍,我们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虚拟化,交互式学习变成现实,学生学习更加个性化。本文围绕不同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而引出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    学生行为


  一、 虚拟学习社区

  (一) 虚拟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是社会学的概念,其起源是德国的Ferdinand Tonnies,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概念。他认为社区:是一个同类群体,其中个人与整体的社会特征是一致的,具有共同习俗、价值观与认同感等社会心理特征,本社区成员建立亲密关系、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但与世隔绝和排外的社会关系的团体。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区这一概念从现实生活中“移植”到了网络世界中,随之出现了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又称网上社区(Online Community)、赛博社区(Cybercommunity)、网络社区(Network Community)、数字社区(Electronic Community)等,它是Internet发展的产物。

  虚拟社区改变了人们以往接受、处理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产生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

  虚拟社区的创始者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1994)将虚拟社区定义为当足够多的人们在赛博空间中带着饱满的感情,进行长期的公开讨论,以期望形成个人关系网,这时在网络中形成的社会集合体。
  中国出现最早的虚拟社区是论坛(BBS),之后出现的QQ、贴吧等成为虚拟社区网络的交流工具。如今,更多的网民开始从虚拟社区中的二维转向三维,虚拟的“生活”也开始变得立体化。人们不仅可以继续在虚拟社区中进行对话、交流,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随个人的喜好变换虚拟社区中自己的想象,在虚拟社区中可以进行现实生活的行为。

  甘永成博士(2005)认为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上社会互动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相互之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

  叶国萍在其论文《虚拟学习社区的技术支撑及发展前景》中提到:虚拟社区是由技术构建而成的具有一定界限的网络技术空间,同时能满足一群有着共同兴趣、喜好、经验、认知的人的交流、协作等需要,并与组织系统互相建构而形成的种社会技术系统。[1]

  (二) 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社区应用到教育领域——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使人们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不再成为一种障碍,我们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使得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虚拟化,交互式学习变成现实,学生学习更加个性化。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虚拟社区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产物。其名称也多种多样,又称网络学习社区、在线学习社区、网络虚拟学习、知识社区等,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1、Hiltz和Wellman(1997)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即是一个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目标的教学小组,又是一个学生们交流情感、信息、寻找支持和归属感的社区。

  2、Kowch和Schwier(1997)明确定义了虚拟学习社区是由自然意愿及共同的理念和理想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3、网络学习社区是由来自不同学历水平和知识层次的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组成的一种学习群体,社区的成员自愿意参加社区的各种学习活动,相互学习和交流学习经验,并愿意承担学习社区的责任和义务。[2]

  4、网络以其跨时空的超越性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生态式的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在这种环境上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为通信工具,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网络学习社区的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创建和维护社区的权力和责任,他们在社区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劳动和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3]

  5、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建立在网络和通知技术之上,借助网络和通信工具,由各种不同类型和个体组成,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建立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为主,使学生者获取知识、增进理解和提高技能,形成以此为目的的一个交互的自治区域。[4]

  6、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通过ITC(信息通讯技术)在Internet上或者是在局域网内创建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拥有共同的目标,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一般来说,虚拟学习社区具有以下的一些功能:(1)提供一个方便的、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多用户学习环境;(2)通过虚拟空间,克服时间上和地域上的界限;(3)便于学习者、老师和其他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4)允许老师和外部专家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5]

  7、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因此它不仅具有社会属性,也同时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特征;虚拟学习社区是解决当前一系列教育难题的有意义的尝试,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及其学与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6]

  8、虚拟学习社区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并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依托而构建的一种在线式学习方式。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及时反馈和学习效果,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人需求和特点的互动的学习方式。[7]

  9、虚拟学习社区是在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支持下,为具有相同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的一个网络教学环境。它支持实时和非实时的在线学习。学习者通过社区交流平台或者其他的网络通信工具进行沟通和学习,实现知识、经验和资源的共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学习者在与社区中其他学员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和类似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达到一定程度的价值和文化共识。[8]

  10、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相互间具有持续交互关系的学习共同体及其网络空间,其中学习者和助学者是虚拟社区中的交互主体,网络空间是交互活动得以展开的环境。合理学习交互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空间的科学构建是虚拟学习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9]

  11、虚拟学习社区是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人们通过利用网络通讯技术与他人进行稳定持久的交互,以满足发展自己能力和学习的需求,从而形成的网络环境和学习共同体的集合体。虚拟学习社区不仅仅指的是一个固定的网络空间或一个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还应该包括一群比较固定的社区成员,这些社区成员因为同一学习需要或同一学习目的而集合在一起,并且联系比较紧密,并进行了相对稳定持久的交互。[10]

  (三)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

  1、互动性

  这是虚拟学习社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任何一个学习环境中,交互都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虚拟学习社区依托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软件技术,通过在网络上架构学习平台,为身处不同地方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能够通畅交流的“虚拟课堂”,超越地域限制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性。

  在“虚拟教室”中,不管你身处雪域高原或者天涯海角,都可以如同在真实的教室一样,可以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讨论,向教师请教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经验。虚拟学习社区的互动,由于有了网络的参与,互动的形式和手段更为丰富、多样。

  2、资源共享性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共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形成可随时文章的共享的资源。在长期的相互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3、自主性

  虚拟学习社区的理念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个性的发挥,讲究因材施教。虚拟学习社区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发挥自主性的平台。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者在社区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参加社区内的活动。这种参与是自愿的、主动的。这些都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的种种限制。因为虚拟学习社区基本是无障碍社区。

  4、平等性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教师、学生身份的明确划分,再加上家庭背景、城乡差别、表达能力方面的限制,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交流。在虚拟学生社区中,所有成员的几乎都是平等的,学习者可以摈弃身份、背景束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交流双方不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平等的交流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与其学习者、老师交流的过程上,能获得得更多的经验。

  5、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者往往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开展小班化教学。虚拟学习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甚至定制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在“听”课的同时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从而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另一个方面,教学者在与学习者的交流过程可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素质,展开一对一教学,注重开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6、合作性

  虚拟学习社区有来自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学习者,他们的年龄、信仰、种族都不同。虚拟学习社区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资源,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学习者之间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学习的互助合作,或者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在社区中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这种合作在虚拟学习社区出现以前是完全不可的。

  (四)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种类

  1、即时类型:QQ,MSN,视频会议,音频会议等都属于在线同步学习、娱乐的虚拟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功能可以提高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给不同步的虚拟学习社区成员提供了一个相通的平台,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2、公告型: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最早出现的论坛就属这类。同理,百度贴吧,BLOG等也公告型。在设有特定主题的论坛中,可以以提问、解答、交流等形式进行发帖或回帖,虽然没有即时型社区的交流速度快,但知识的专业性、全面性比即时型好。

  3、协作学习型:协作学习型的虚拟学习社区,可分为两类。一类以Moodle平台为代表,是适合人数范围小并相互认识的团体专门使用的学习社区,此类学习社区成员需要账号、密码才能进入。通常在此类型的社区中,成员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完成任务。另一类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代表,成员是否认识、平台是否受限制、管理是否有统一性都可以变化,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

  4、在线课堂型:此类型虚拟学习社区是比较专业、带有明确目的的学习平台,适用的人群范围不大,但成员学习效率较高。例如:新东方英语在线学习、101网校。

  5、游戏型:这一类的虚拟学习社区发展还较浅,但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该类社区可以让学习者在娱乐的同时让其进行学习,并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及合作、领导能力。

  (五) 虚拟学习社区应用研究现状

  早期的虚拟学习社区是作为一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出现的。它的设计目标是支持网络教学的实施过程,课件的展示和师生之间的各种交互功能。因而这种系统往往是一种封闭的结构良好的系统。近年来,随着学习理论和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尝试在以前封闭的结构良好的系统中加入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虚拟学习社区平台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支持系统,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和老师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和教学的动态系统。

  当前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应用研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比较深入,在国内是以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等进行的“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教学平台”研究最为突出,其它各地也有一些虚拟学习社区运用的成果。下面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介绍:

  CSIEL(Computer Supported Inten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是由Scardamalia和Bereiter所领导的一个虚拟学习社区项目。该项目来源于Scardamalia等人对知识建构、专家知识的性质和创新的社会文化的动态性研究。该设计目的是:(1)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参与到高级的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小学生;(2)促进社区知识的创新和不断改进;(3)为协作知识建构提供学习社区空间。“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KF)”是该项目建立的第二代知识建构环境。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可以促进学习者思考的策略性工具,因此KF并不针对特定的知识领域设计。KF是一个非同步的观点(idea一centered)分享方式,它所强调的是在学习社区情境中,“知识的建构”(Knowledge Building)应远比“知识的传达”(Knowledge Telling)有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持续努力去确认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并通过他人的观点和协作,来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Wired For  Learning是由工BM支持为美国K-12网上教育所发展的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合作式的学习社区。其主要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与教师在沟通过程中能够形成有意义的联结(meaningful  connections);(2)帮助教师通过协作性工具来达到改善教学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3)提供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成员能够在社区的环境中发布信息并共享。此系统提供一个可以快速讨论论坛的范本,并可自由的设置为有人主持和无人主持,以及私有和公开的功能。

  Web-SMILE是一个支持多用户的交互学习环境,支持美国中学开设的“从设计中学”课程项目,由佐治亚技术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所属的教育技术学院开发。其设计思路基于案例推理的认知模型和中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的问题解决学习实践,学生通过协作参与设计活动进行学习和反思。它与多媒体紧密集成,学习者可以在帖子中链接多种格式的媒体。此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它还提供流程指导,帮助学习者使用集成工具。提供一套工具跟踪记录学习者的观点、试验过程和成功的标准。工具主要有讨论区、白板、案例著作工具、故事情境板等。

  Common Town是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助学习研究组研制开发的支持网上协作学习的软件平台。Common Town建立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建立一个社区,将全世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通过该软件学生不仅能在网上冲浪,而且利用该软件的相关功能,成为网上虚拟社员的一员,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社员共享。通过Common Town,用户能快捷地在网络上建立一个类似3D效果的虚拟社区,利用这个软件平台人们能建造房子、树木、公园、游泳池、机场等建筑,每个建筑都以图标的形式显示,在图标上用户都能建立他们所喜爱的网站、个人主页、讨论区和聊天室,作为社区的每一位用户都能访问其他社员的建筑物,并以此与学习社群的其他人员实现思维共享。为了探究虚拟社区如何增进青少年之间的联系,探讨在虚拟社区内可能实现的教育活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研究所组织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利用Common Town建立一个连接APEC(亚太经济组织)各国学生的纽带。亚太经济组织有关国家的教育科研部门共同参与了Common Town合作学习项目。项目要求作为纳入的成员国能提供至少一所中学参加此项目的研究工作,每所中学挑选出10到30位,年龄介乎于13至16岁的学生参加Common Town虚拟社区的合作学习活动。

  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智能教学系统。它为学习资源提供基础支持环境,面向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提供教与学的多种工具,减轻教师网上开课负担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负荷,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与国内其它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相比,首师大虚拟学习社区具有较高智能性,这主要体现在:它能够通过网络虚拟电子导师告诉学习者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它可以主动通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以及推荐适合学生个人特征的学习材料;它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学生,不仅仅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路径、认知过程和学习难点等,使教师可以为每位学习者制定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帮助每位学习者尝到成功的喜悦。 该虚拟学习社区能为教师提供完善的备课、授课、测评、管理和师生互动的网上教学工具,以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网上学习支持工具,以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大语文社区”是一个由上海市金山区教育信息中心创建的以面向全区师生为主的综合论坛(虚拟学习社区),它用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人性化人文化气息吸引广大师生和网友,它的栏目设计极为丰富,有社会•人生•科技•自然、阅读•欣赏•交流•对话、新视野•新观点•新思潮、走进童话•走近学生、舞文弄墨•考试作文、探索•交流•创造等,为师生提供新鲜的热点话题、学习资料库,并为他们的精神生命活动搭设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大语文社区设计多种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形式,学生可以利用大语文社区开展合作学习或个性化的学习。它的专用论坛区为师生在传统课堂以外的深度交流提供了最佳场所,通过该社区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效率,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精神生命的成长有益处。

  二、 学生行为

  (一) 学生行为的定义

   对于行为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生理学家的观点,行为则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哲学家认为,行为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作的一切反应都称之为行为,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由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决定,行为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活动。也有人认为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

  由此可概括为:学生行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

  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中一系列学习行为的属性和发展过程,包含着学习动机到实现学习目标这一过程的一切行为活动。学生行为是学生和虚拟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11]本文论述的是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表现的行为。

  (二) 学生行为研究现状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特定群体的网络调查,分析了网络学习者在线行为的外在表现,并从中探讨了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的因素。此类研究侧重关注的是学习者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观念、方式、技能、时间、地点、频率、对网络的适应性等几方面特征。相关研究有,袁明在《网络教育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分析研究》中从对学习者访问频率,在线学习时间,以及测试完成情况上分析学习者的在线情况[12];黄萍在《高校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分析学生参加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情况,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观念、方式、技能、适应性等方面的调查,总结出影响自主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如何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依据,提出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方位监控[13]。李胜贤等人针对当前网络普及的形势,以沈阳农大为例,从为什么上网,怎样上网,上什么样的网三个方而展开调研,以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详尽的分析了当代农科院校大学生上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14]。曾祥跃通过对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除了在时间,方式的角度调查外,还在网络课件学习情况,课件授课效果评价,课程问题交流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了学生进行远程学生行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异步交互的相关措施[15]。

  研究者除了分析以上学生行为的外在表现之外,一些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即学生自身内在特征,如在学习者性格特征以及学习风格方面,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进行了分析研究。郭玲玲在《学习风格与在线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本校个案观察研究,在测量分析不同性别以及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在线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上的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性别、学习风格和在线行为之间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影响在线学习不佳的原因,并提高网络学习效果的相应对策[16]。三维模型一文中构建出的远程学习者特征的三维模型,分别是从生理维度、经验维度和心理维度三种维度概括我国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类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7]。况姗芸把学习者分为外向、平衡和内向三种性格特征,研究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与其在课程论坛中的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课程论坛的建设有重要价值,教师可利用外向生活跃积极的特性,鼓励引导外向生提出新的讨论主题,营造活跃而热烈的讨论氛围[18]。

  三、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研究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知,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具有互动性、资源共享性、自主性、平等性、人性化、合作性等特点。因此,对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研究,将会了解每个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为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策略参考和学习方式支持,可以帮助其提高知识建构的效率,提高知识管理水平,促进学习成功。其次,对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研究,把握其心理的和社会的特征,不仅是教育者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组织形式、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的前提。第三对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研究,有助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第四,对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学生行为研究,是虚拟学习学习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国萍.《虚拟学习社区的技术支撑及发展前景》[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263)
[2]、齐剑鹏.《网络学习社区:在线国际远距离合作学习的一次新尝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1.12
[3]、张新明.关于构建学习型网络社区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9.9
[4]、祝智庭,钏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马晓兰,李文莉,王其云.《构建于校园网的虚拟学习社区》[J] 中国远程教育,2003.3(194)
[6]、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用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7]、黄寅.《构建网络环境下虚拟学习社区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报,2006.6(第4卷 第2期)
[8]、张杰.《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研究》[J]网络教育,2008.12(188)
[9]、张立国,郭箭.《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124)
[10]、王先桃.《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行为特征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1.6
[11]、范洁.《基于数据挖掘的在线学习行业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5
[12]、袁明,陈伟杰.《网络教育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分析研究》[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6
[13]、黄萍.《高校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6
[14]、李胜贤《关大伟等.农科院校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8.3
[15]、曾祥跃,袁松鹤.《远程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4
[16]、郭玲玲.《学习风格与在线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DI.山东师范大学.2007.4
[17]、陈丽,张伟远等.《中国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特征的三维模型》[J].开放教育研. 2005.2
[18]、况姗芸.《课程论坛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者特征关系研究》「D].电化教育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