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秦莲华:中学的学术-困境与出路

作者:秦莲华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摘要: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的学术已经成为一个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中学的学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为中学的学术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然而,中学的学术的发展却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例如,中学学术地位的卑微,学术规范的缺失,学术道德的沦丧以及固有的学术惰性等等。要实现中学学术之良性发展,必须致力于中学的学术环境的塑造,致力于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深度合作,依托于专业杂志的培养和推广。

关键词:中学的学术  学术惰性  学术环境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中学学术已经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尽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为中学学术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但是中学学术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固有的不利因素。因此关注中学学术之现状,剖析解决中学学术问题之途径,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关心的话题。本文将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探讨。

一、中学的学术:客观必要性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1]基础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中学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教与学问题最集中、涉及面最广,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人的一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既老又新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基于两方面的努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者”转变,它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注重对实践性问题的研究和学习,意味着教师要主动求发展,而教师群体的学术研究无疑是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教师教育制度完善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职“研修制度”的改进。[2]传统的教师研修目标存在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偏差,这种取向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而教师科研,就是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反思和研究教育教学,以求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师研修中仅仅强调理论知识的弊端,有效地改善了教师教育制度。中学的学术,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中学的学术:现实可能性

(一)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改革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在改革的一系列环节中,一线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的全程参与,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也成为培训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校本教研的逐渐开展,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也成为广大中学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在教研中,一些教师的教育科研也出现了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育故事和优秀教学案例等形式。与正统的“科研报告”、“科研论文”相比,这样的文章虽然稚嫩,但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这些都是科研的起点,是科研的“种子”。有了这颗“种子”,中学教师就有了做科研的基础,将学术做大做深就要靠教师的科研信念与意志。教师科研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其思考的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中学学术的发展。

(二)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

教师科研素养在发展态势是积极向上的,已逐步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工作即学习”、“教学即研究”的工作理念已深入人心,中学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认识水平也比较深刻,研究态度也比较端正,研究内容基本符合要求,研究方式也比较适合实际。有研究表明,73%的教师喜欢“听课,说课和评课”的研讨方式,认为这种“草根式”的研究活动很适合他们的课堂教学实践。[3]

三、中学的学术:当前之困境

(一)卑微的学术地位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达十年之久,素质教育的口号也响遍了全国,但这并没有改变当前中学追求升学率而忽视教育科研这一现实。长期以来中学主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政府也以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相应的财政支持,进而校长就拿升学率来压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前,许多教师没有精力再做科研,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了。就算有对学术感兴趣的教师,做出成果也不一定被学校认可。教育科研在短时间内收效不大,很难立竿见影,因此中学的学术也不被社会所认可,特别是家长的不认可以及不理解。尽管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的中考、高考面前,只能拿分数来说话。所以会片面认为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的学术往往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中学的学术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其地位的卑微就显而易见了。

(二)学术规范的缺失

学术规范是指学术研究者应该遵循的规则和范本。学术规范包括内容实质上的规范和形式上的学术规范。当前中学学术中就存在上述两种学术规范的失范行为。1.内容实质上的学术失范。实质上的学术规范是指在教育学自身的范畴、命题和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理论创新机制。[4]当前,中学学术失范现象较严重。在学术性论文及课题研究成果中反映出研究者不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训练,不通读教育学科的经典著作,缺乏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中学学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紧密联系教育实践,从亲身经历的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将别人对此问题的观点重新组合拿来发表。若大家都写出一堆正确的废话,但不针对实际问题来提出解决策略,靠这种论文是无法推动中学学术的发展的。所以,本着改善中学教学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将学术成果用于实践,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问才是真学问。2.形式上的学术失范。形式上的学术规范主要指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当前,从中学教师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许多形式上的学术失范。比如注释不明晰,参考文献罗列一大堆,但无法看出从哪篇文章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论文连基本格式也不对,缺乏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

(三)学术道德的沦丧

季羡林老先生就曾说过:学术是老老实实的东西,不能掺半点假。通过个人努力或者集体努力,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实事求是的。这样做,才算是有学术良心。剽窃别人的成果,或者为了沽名钓誉创造新学说或新学派而篡改研究真相,伪造研究数据。这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骗子。当今中学教师做学术,许多也是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比如在某次会议上听到某专家的观点,之后就作为自己的观点,不作任何注明,有的更是直接复制别人的论文观点;为了评职称,有些教师就粗制滥造一大堆所谓的学术著作;还有就是一稿多投,缺乏诚信意识。

(四)固有的学术惰性

首先,中学教师已经习惯了固有的教学意识与教学方式,对于搞科研有一个抵触的过程。他们总能找出不搞科研的理由,其一是科研没什么用途,没必要从事科研。其二是科研是专家与学者的事,中学教师没有能力从事科研。其三是中学教师没有时间从事科研。教师们满足于原有的经验长期在低层次上重复,对实践的认识总停留在感性阶段难以达到质的飞跃。其次,教师的科研目标意识淡薄,研究路径不明晰。尽管在自己的教学中遇到很多疑难问题,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多数是凭经验来解决,或者课后问问同事如何做的就照搬着用,很少事前事后进行过深入的反思,更别说做研究了。就算研究,他们又缺乏问题研究意识,筛选问题能力薄弱,要么没有自己的科研计划,跟着“口号”走,要么把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拿来研究,无法确认真假问题。有些问题已被前人研究,却没有拿来进行深刻研读,而是做了许多重复的工作,况且有许多问题不是仅靠教师或者学校能解决的。

四、中学的学术:路径选择

(一)中学与高师院校的深度合作

有学者认为合作关系的建立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合作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满足合作双方的利益;双方充分的无私以保证双方成员的利益。[5]实际上,中学的学术是能够与高师院校进行合作的。首先,中学的学术主要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中学教师是亲身的经历者和体验者,但由于中学教师缺乏相应的科研素养,他们从事的研究多数是在做重复前人的劳动,浪费了人力和财力,最重要的是理论深度不够。而高师院校的教师精通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能更好地把握科研发展前沿信息。但由于他们的研究较多注重理论深度,有些远离中学的教育实践,只有形成大学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理念资源,中学提供教育实践基地的协作模式,先进的政策确保先进理念与先进实践的合作。其次,中学与高师院校合作,既能促进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促进高师院校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学教师通过合作,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运用教育科研方法,长于观察,敏于创新,勤于反思,以研促教,教研一体,从一个“经验型教师”发展成“科研型教师”。高师院校的大学教师通过与中学教师的科研协作,能够有机会深入接触到真实的教育实践问题,丰富和深化他们对中学教育问题的理解,而且还能将自己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使得大学教师改变了过去对中学教育问题空洞的理论阐述。当今许多在读研究生愁找不到问题来研究,若通过这样合作的机会,在高师院校的教师领导下,将中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纳入到高师院校中进行合作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交流。因此,中学的学术要能健康长久地持续下去,就需要与高师院校进行长期的深度合作。

(二)中学的学术氛围的营造

兰德曼在他的著作《哲学人类学》里说到:“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学校是中学教师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师知识参与,情感参与的地方,学校的学术氛围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科研意识以及科研活动的顺利展开。学校只有重视学术,重视教师,通过鼓励教师研究来培养优秀教师,教学研同期互动,才能促进学校的变革与进步。因此,中学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就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要提高中学学术地位。提高学术地位首先是提高学术待遇。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在荣誉称号和职称评定中增加教师学术成果的权重,让有能力有精力搞科研的教师能在学术道路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对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以及相应的津贴补助,由此来引导教师追求学术。对于中学学术的认可度,还需要学校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们认识到评判一个好教师不仅仅从学生的学业成绩一个维度来评判,当前教师的角色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路人,就必须好好地研究课堂,研究教师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提供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所以中学学术是当今急需关注并重视的问题。其二是提倡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指学术活动主体自由地从事学术活动、免受非学术力量的干预,其实质是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6]只有学术的自由,才会有知识的创新,学术都需要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中学教师做学术同样也应该在自由的氛围中,不应受到外来的压迫和干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继续保持对学术的兴趣,将学术往纵深发展。教师的科研应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发展,教师只有在自己内心的自由王国中才能将潜力尽情发挥。学术是要用心做的,所以内心的自由要比外在的自由重要得多。由此可见,中学学校的领导应该重视教师的研究兴趣,“赶鸭子上架”既不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影响教师的情感发展。但是提倡学术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中学的学术还是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课堂,研究教学,教学研共同发展。其三是恪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道德是学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有失学术道德的例子屡见不鲜,论文粗制滥造,抄袭现象严重,有意伪造数据等等,这一切严重影响到学术的进步与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是思想上的学术道德教育。做学术如做人,一定要有诚信意识。一个人的品质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成果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培养教师优秀的学术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维护自己在学术界良好的形象。其次是相关的制度的建立。学校需要做好监管工作,对于有损学术道德的行为应该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对于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学术成果,一定要禁止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现象,这也需要杂志社的极力配合,杜绝这些行为的发生。对于情节严重的要处以必要的学术惩罚,比如几年内取消参评资格,或者学术论文不再作为参评的重要依据,还有就是行政处罚等等,只有通过学术道德教育与相关的制度规范,中学的学术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专业杂志的培养和推广

大学教师展示学术成果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以及在出版社发行专著,其二是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中学教师做学术研究,其学术研究成果,无论是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科研成果,还是教师就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撰写的论文,同样需要专业教育杂志的认同和刊发。当前,我们就有一些优秀的教育类杂志,比如《中国教育学刊》和《上海教育科研》,特别认同中学的学术,大量刊发中学教师的优秀学术论文。《中国教育学刊》杂志选题的中心思想:选题重心下移,更多地关注中小学教育实践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实践工作者的声音,更多地关注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新理论与新思想。其选题要面向我国教育改革实践出现的新问题;面向改革实践的实践者。《中国教育学刊》的实践指向更加突出: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理论的指导和影响更加突出。中小学教育实践者不是消极地接受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问题的研究者,工作的反思者。杂志极力推崇一线教师就自身遇到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从事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的定位非常明晰:服务于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杂志的主题始终围绕课程、教学、教师,着眼于学校层面教育经验的研究与传播,给教师提供营养素、新思路、大智慧,在指导中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刊发中学教师学术论文,培养中学教师科研能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学学术的良性发展,期盼着有更多的更优秀的专业杂志,培养中学科研能手,推广中学学术成果,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B/OL].(2001-06-08)[2010-10-24].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891.htm.

[2]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两个课题[J].内蒙古教育,2005(2):10.

[3] 刘文甫,李国元.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7): 27- 30.

[4] 孙小梅.教育学的学术规范建设: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7,(2):53- 55.

[5] 靳玉乐,樊亚峤.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意义与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8- 92.

[6] 华意刚.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