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充分地一致现象迫使我们去研究真正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因素——教师的缄默知识。笔者将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阐释教师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以及教师缄默知识内隐性、不可正规传递性、文化性、情境性等特征,并阐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紧密联系,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第二,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第三,教师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关键字:教师,缄默知识
自2001年以来,中国大陆一直如火如荼的在开展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但是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却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够充分地一致起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金平教授对此现象做过专门的调查。他访谈了4位入职时间不一,所在学校不同,教学年级有异,执教学科也不完全一样的小学教师,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第一,个人参加新课改的培训情况,第二,个人对校本培训模式的看法及感受,第三,影响自身教师课堂行为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他发现是尽管政府和教育专家们基于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的认识,对广大教师实施了大规模的培训,期望教师们将所学的“新理念”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新理念并不必然导致行为的改变,同时“知识生产”的参与度决定着行动者的行为,“有效性”判断是影响教师课堂行为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的“有效性”判断是指行动者自身对行为后果的判断,同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影响自己在整个群体中的地位的判断,二是指对外部因素的判断①。人们所有的有目的实践行为都是受知识支配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为背后一定有一套系统知识的存在。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背后也是有一套知识体系的,只不过支持他们教育实践活动的知识很少是从教学教科书里学来的教育理论知识,而很可能是另外一些性质和存在方式都不同的教育知识。这些知识是什么,如何获得的以及如何支配他们思考的,他们又不能给以清晰地回答,他们只会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当代知识理论中,人们将这种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由此可知,教师们通常用缄默知识来选择自以为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手段进行教学。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存在
有学者认为缄默知识也可以称为经验知识②。那么教师的缄默知识就可以认为是关于教师生活的经验、关于周围社会背景等方面知识基本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获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又不断检验、修改已有的缄默知识和生成新的缄默知识。比如对待一个上课大声讲话,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若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满怀信心,抱着“拯救每一位学生”的心态来对待教学,把课堂教学管理看成是自己成功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标志。那么他就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乖乖听乖乖记就行,若有此种意外事情发生,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呵斥他让他乖乖就范。当学生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向后背着时,教师就会为自己的“战果”开心。而对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他可能不会只看事情的表面,他会想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因为任何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又与自己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相联系的。若教师对学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有关学生的缄默知识,那他就会一种合适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冲突。缄默知识的多少、缄默知识的异同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
(一)与教师的显性知识相比,教师的缄默知识有以下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波兰尼甚至还认为,缄默知识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我们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因此,教师的缄默知识与教师的生活史息息相关,也与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和学习的体验、观察有关。而这些知识都是教师无法用言语、文字能表达的。第二,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我们知道显性知识具有一种“公共性”和“主体际性”。而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因此也就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但是,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不是不可以传递的,只是我们需要与知识的拥有者经过长期的接触,通过观察其言语、行为来进行。
(二)与理论性知识相比,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问题情境性。
教师的缄默知识通常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具有价值导向性,情境依赖性、背景丰富性的特征。
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追求教育的善,目的是为孩子“好”。这种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有用性,衡量它的标准在于能让人们更有效地工作。而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伦理要求,它要求尽量使客观、中立。
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反映的是教师的“地方性知识”③,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空,具有使用的条件和时空的限制。
再次,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背景丰富多样,包括教师在此时此地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重要事件和人物,还有教师的生活史、学校文化、教研团队、外来研究者的介入等等。
(三)教师的缄默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信仰或信念。
教师的缄默知识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改变呢?就是在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不断地检验、修改,从而保持或生成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随着教师的不断发展而向更有用的方向发展,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就会越坚定。
三、教师缄默知识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④。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教师个体积极
主动的持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实践活动就是实现的主要途径。而教师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并且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绝大部分是教师的缄默知识。因此,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它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的作用,甚至决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外显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实施教育实践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同时,它也是教师获得自主专业发
展的“内在契机”,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或教育经验的学习都依赖于个人缄默知识的支持。然而,渗透在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它的隐蔽性、复杂性、非系统性和缄默性的特征使得它很难被把握,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缄默知识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缄默知识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波兰尼说过:“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⑤,他将这句话作为自己整个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核心命题。这个命题的含义也就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的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知识。这种其他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提供了新视角,它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关键取决于人们的接受和有效使用。故认识、发现和显现每个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缄默知识,分享和交流同事们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教师教育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同时,显现和表述缄默知识也是普通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所以,教师的缄默知识外显化就变得尤其重要了。
四、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我们知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堂的管理者,是学生的直接交往者,所以,改革教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拥有优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才可以得到真正落实。
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的“传递着”的观念及学生知识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人”认识主体的观念⑥。特别要从建构主义理念出发,认识到学生来到课堂已经带来许多我们不知晓的但却真正影响学生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教师传递的显性知识有可能冲突,同时也可能与教师的缄默知识相冲突。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缄默观念以及这些缄默观念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缄默观念,并且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
第二,教师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就是将自己的缄默知识与理论知识对照,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缄默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即对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有意识剖析后,将之开发成能够传播的显性知识,在同行之间交流和讨论。同时,教师也要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使之成为行之有效地支配教师行动的指导思想。
第三,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人类任何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都依赖于缄默知识的存在,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其实,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缄默知识也可以显性化。古代最强调的“师徒制”就为缄默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尽管当今要完全按照古代的“师徒制”形式进行教学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教师的缄默知识。教学中不能光靠读书或听课,不仅仅重视理性课程,而是要亲身实践。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技术操作指导手册就能够成为一个专业能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不仅为了使受教育者会用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缄默知识。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这个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学到学生的缄默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学到教师的缄默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将可能共享同一种缄默知识,那就是课堂文化。
参考文献:
① 胡金平.论教师课堂中的行动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 方明.缄默知识论社科博士论丛[M].P214
③ 格尔兹。地方性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④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⑤ ⑥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