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覃琪恒:“末日假日”与末日思考

作者:覃琪恒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心理导读:近日,成都一家公司宣布在“世界末日”给员工放假,这个看似无厘头的做法,唤醒了人们对“世界末日”的重新思考。就像《死了都要爱》中所唱的那样“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 ”,用心去过好每一天。

      

近日中一则来自成都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公司的放假通知在微博上被迅速扩散。通知的内容大致是介于20121221的特殊,公司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122021日放假两天的决定,并对员工提出了建议,建议大家利用最后的时间,多陪陪最亲的人,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末日

这则微博的发布者“Darryn”,也就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解释说:之所以会做这样一个决定,是因为那两天即便是上班,大多数人估计也不会太专注。所以不如找个理由,让同事去陪陪父母亲人,珍惜所谓的末日

末日假期:放下包袱回归生活

末日假期,这则新闻看似有点无厘头。仔细思考就可以发现公司领导并非真的相信世界末日的说法,而是在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末日假期既是个普通的日子,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存在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生并无任何意义,但是你赋予其意义,你的人生方有全新的内涵。如果不懂得人生终有末日的背后人文内涵,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度过高质量的一生。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生活、工作、事业压力非常大,大得都可以忽略爱人,放弃休息,漠视自己的身心健康,还有着堂而皇之的理由:我很忙,真的很忙。在每个人都将有世界末日这样的人生大背景下,我们无妨让人生过得超脱一些,淡然一些,在人生的旅途中,多多欣赏伴随一路的风景:多陪陪亲人,让他或她感受到你是多么地在乎和爱他们;多放飞放飞心情,让自由的心灵能走得更远一些,再远一些;多多拷问一下自己真实的内心,自己到底该要什么,除了空气、食物、阳光之外,我凭什么非要生活在别人的眼中?

末日情结:人类的敬畏与唤醒

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玛雅人精确预言的末日会不会到来?的讨论浪潮。

其实近一个世纪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关于世界末日的讨论,当然也从未实现过。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终极问题总是心存畏惧并充满兴趣,其原由大概是对支配宇宙的规律茫然无知,还有对自身去向的好奇。人们对末日的想法和信仰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就像产生它们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一样复杂。而末日跟恐惧的关联,按照当今心理学家的说法,人们极易从虚假的恐惧里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想想我们小时候临睡前,为什么心里害怕却仍爱听大人讲恐怖和惊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的灾祸让当今社会已进入危机常态化时代,人们似乎变得更敏感、更脆弱了。信息渠道的增多,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人们对末日的恐慌易于转向人类难以预期和掌控、瞬时就可吞噬生命的自然灾害。

这种现实危机感的心理投射,既是自然环境恶化、天灾人祸不断、令人们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的必然反映,也是人类对科技变革产生疑虑、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恐惧的内心表现。不管怎么说,末日论的作用就像放大镜一样,提高了人们对迫在眉睫的人种灭绝的警觉度。众所周知,我们今日社会的特点是人们普遍只关注此时此地,只考虑一时之享乐,只重视由日常事物与文化强有力支持着的眼前的感官享受。而且,我们确实也需要研究:为什么人们在被告知并确定有关危险(比如说环境恶化、全球变暖)之后,仍会我行我素做一些只会产生短期利益并会带来不应有之长期危害和代价的事情。

面对这个所谓的世界末日,我想我们所讨论不应该只是相不相信世界末日而是:如果你信了,你准备怎么生活下去?如果你不信,你又准备怎么生活下去?在所谓世界末日这么一个普通的日子而又特殊的日子,如何找回属于生活的意义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 覃琪恒:“末日假日”与末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