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方建宁:中学美术教育改革探讨

作者:方建宁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知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有高素质、高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环境,能独立判断、处理各种信息,敢于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的一代新人。中学美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形态的教育,是中学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的神圣的职责,所以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美育的教育。但对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来说,其改革的步伐是太缓慢了,严重影响了其教育上的特殊功能。因此,中学美术改革势在必行。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想从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几个方面的矛盾来剖析中学美术教育的得失,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其改革对策。

一、中学美术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与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存在矛盾。

美术教育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应充分发挥其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但现在的中学教材,好象更注重纯技法方面的素描、色彩、国画、手工艺等内容。虽然通过传授这些技法,也可以让学生很大程度上去掌握某种绘画的技能,但我觉得学校培养学生应以大众的为主,而不是去纯粹培养这方面的大学生。当然,高考培训班等除外,所以我认为,技法训练固然重要,但更应把重点放在审美素质上。我们应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如何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从而让学生在这个时期形成一种良好的艺术素质,而不是仅仅知道怎样画素描,画色彩等。

可见,传统的教材内容,应考虑如何适应现代学生的艺术素质的要求。

二、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素质教育存在着矛盾。

传统的讲授,通常是教师按照书本的内容照本宣科,缺乏一种创新精神,这样,不但容易造成“满堂灌”,同时,单一的教法也让学生失去兴趣。有的老师甚至上课就挂上自己的作品或课本上的范画,让学生去“照抄”,这样的教育方法与学生的广泛的喜好、个性的张扬,又产生很大的矛盾。

在美术教学中,不应只是单纯以美术的角度给学生讲授,应大量和文学、音乐、舞蹈等边缘学科结合起来讲授,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认为美术教育还不能过分强调统一性,而要随学生的兴趣、个性来让其自由发挥,这也是常常说的因材施教,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如果还一味以应试而教,学生的灵感就被泯灭。一幅作品,如果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失去灵性,没有生命力。我常常在教学中把思考留给学生,让其发挥创造性。这样,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色彩教学中,由于兴趣、性格和审美观不同,对色感的表达也会不同。你会发现,性格平静、内向的学生,其画风一般相对来说较细腻,性格活泼的则形成粗犷的调子,这就是风格的形成。为什么绘画提倡应有“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现象,就是这个道理。

三、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学生的广泛需求存在矛盾

现在的学生不满足课本上的知识,而渴望通过老师的讲授,有助于自己对“美的追求”、“创造美的享受、“提高鉴赏能力”、“认识世界各种画派和世界名画”。但老师一般是以“画”为主,而忽略了“话”,忽略了理论知识。假如一个老师的教法又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又马虎不负责的话,根本满足不了学生以上的需求。我曾经带过实习生,我让他们去辅导高考培训班的学生,学生过后告诉我,一些实习老师只会说,让他作示范时又不敢,就因为他们肚里的“料”与学生差不了多少。你想这样的老师,能让学生满意吗。

四、中学美术教育的环境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存在着矛盾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环境还是很落后,必备的石膏像、画板等教具很不齐备。更谈不上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还是哪班有课在哪班上。没有直观的教具,怎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接受?所以学校应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除以上的配置,还应更新现代化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平台等。这些是美术教改很关键的一步。可喜的是,现在不少学校正在努力一步步改善,有的名校还有自己的校本教材,走上自己有特色的艺术道路。

总之,美术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不以“副科”处之,而为了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修养,使学生学习中能真正领会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思想品质。教育家辛肠同志在他的专著中说到:当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没有美育的改革,即是一种自我嘲弄,愧对人类社会……以上仅为笔者对美术教育的几点认识,在此与大家一同探讨、交流,我相信,只要大家都来重视并努力改革,会使美术学科发挥其本身独特的功能,也能开拓出更广阔的素质教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