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冒腾飞:从电影《孔子》和《阿凡达》说起

作者:冒腾飞    |    发布日期:2012年07月08日
点击次数:

从电影《孔子》和《阿凡达》说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论坛小记

冒腾飞
 

这不是一篇影评,以电影为名,只不过借用这两个能够吸引眼球的潮流符号,来服务今天的主题——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这正如电影用演员的知名度来博取关注的营销手法一样。

电影《孔子》与《阿凡达》之争,为众人津津乐道,有影迷上纲上线,说这两片之争正是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次正面交锋。这一说法稍显牵强,但又不是全然没有道理。无论《孔子》如何商业大片,如何好莱坞式,他的最大卖点始终是这个中国百年电影史里无人敢触及的题材——至圣先师孔子,这个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大的符号式人物。而《阿凡达》正是西方大工业经济、高科技文明的最好范例。两片狭路相逢,《孔子》选择了亮剑。为何其他国产影片纷纷调整档期,唯恐避之不及,而《孔子》却敢横刀立马?我相信,除了胡玫导演对自己电影的自信以外,更多的是《孔子》避无可避。因为他寄托了与众不同的象征性意义,他讲述的是中华民族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事。

我所尊敬的胡玫导演是一个专拍男人戏的女导演,那么女人对于《孔子》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杨澜说,如果孔子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立论,那《孔子》就是成功的。这一说法孔子后人不同意,我也不同意,我始终倔强的认为《孔子》能输,但孔子不能输。

庄喜老师说,无论是从支持国产电影,还是从支持传统文化的角度,我们都应该买票去看《孔子》。当然这不能成为不看《阿凡达》的理由。

谢艺容老师说,正因为我尊敬孔子,所以我不喜欢《孔子》,这只与电影水平有关,与传统文化无关,如果传统文化需要依靠民族情感维护和弘扬,那是一种悲哀。真是一针见血。

以来势汹汹的《阿凡达》为例,面对用高科技武装到牙齿的高效西方文明,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应对呢?这不仅仅是中国电影该思考的,更是中国教育该反思的。

终于回到主题,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参与论坛的各位专家向我们详尽深刻地介绍了诸多现状,发人深省。不可否认,当前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学校德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

以一小事为例: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表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件事为很多国人引以为傲、沾沾自喜,并不断被提起引用,以此证明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如何博大精深。先不论这一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即便当真如此,一位外国科学家对孔子的几句褒扬肯定,是否值得我们如此欢欣鼓舞?国人如此反应只能说明三个问题:其一,我们对于自己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没有信心,需要一个外国人来帮我们肯定;其二,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过于信任,他们说是,也就是了,其三,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根本不能想得更深入,为何人类生存要汲取孔子智慧,汲取哪些智慧?

这正是当下很多国人的心态,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严重缺失的青少年。所谓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在他们心中已经所剩无几。他们记得1225日是西方圣诞节,却不知道中国人有自己的圣诞——孔子的诞辰928日。他们对于西方街头文化里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趋之若鹜,却对雅致的唐装嗤之以鼻。他们对嘻哈饶舌顶礼膜拜,却对悠扬酣畅的京剧唱腔一无所知等等。也许有人说,西方文化也有精华,但我们自己的精华呢?而这就是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现状。

为何我们学生会对传统文化淡薄至此?这当然有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我们老师必须先好好反省。各位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呢?除了对口的语老师以外,还有几位同仁认真研读过传统经典著作,我们经常念叨的儒家“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有多少同仁真正翻阅学习过?儒家刚好有句经典能用在此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都是如此,怎能强求学生去肯定和推崇?

综上所述,我认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应该从教师的自我建设做起,各位同仁不妨多多移步图书馆,别让那些尘封已久的经典继续束之高阁。我相信,一支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大脑的教师队伍,必能抵挡《阿凡达》式的西方文化那钢铁魔兽般的大军。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校园里那些街舞的角落都变成了京剧的场地,学生们闲来便赋诗作画,弹琴对弈,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