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谭健:高中化学课改的备战和困惑

作者:谭健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尽快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关链词]:新课程;新理念;实践;困惑

新课程标准2012年秋季在我区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内容与体系、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高中化学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当一名具有创新性的教师,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每位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化学课堂如何实现转变呢?经过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新课程改革项目的培训并结合这个学期对课本的研究,下面就谈谈我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在日后实践的一些看法。

    一、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特点有:一是鲜明的时代性。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对大家发展有用的化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突出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师生的关系将变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尊重、教学相长的关系;突出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对我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上。因此新课程中要求同学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身到化学学习中。多实验、多思考、多探究、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是高中化学学习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坚实的基础性。由于高中教育已经转变为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化学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仅仅塑造化学方面的“专长”,为进一步学习高深的学科理论和从事化学事业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化学教学全面提高大家的化学学科素养。新教材共8个模块:必修的《化学1》和《化学2》是面向全体的,另6个选修模块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前两个模块的特点是十分重视运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应该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采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后四个模块主要是渗透化学思想的教育,同时主动进行实验探究。后6个选修模块不是每个学生都要选择,如果发展方向是化学的学生则在6个模块中选择要求的几个,而非化学方向的学生则需要再完成1个模块(2个学分)即可。三是突出的选择性。课程要求给了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评价方式多样化、习题类型多样化、获取资源的方式多样化等,为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注意意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1)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

引入新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五是分散教学难点

同一概念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设置逐步深化

 

(1)    有效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二、确立教学新理念

教学改革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困难大多来自旧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改革的成功多是新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新课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旧状况;倡导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必须转变和提升: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以往的学科本位转变为各学科间的整合;从以往知识的“难、繁、偏、旧”转变为精选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以往的评价重鉴别、选拔转变为评价促进师生发展;从以往封闭保守的教学转变为开放交往式的教学。

教师必须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1.增强课程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进行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实现角色的转变,即从单纯的课程的执行者和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成功的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才观是制约教育行为,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狭义的意识,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

    3.树立正确的质量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偏重智育。往往今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质量观。

    4.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课改实施中,教师要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尽快实现思想上的几个转变,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而不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研究“氯水的性质”时,我让学生做了三个探究实验:一是将氯水滴在pH试纸上;二是氯水和品红相混合;三是氯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通过学习动手做三个实验,由学生描写现象并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化学课的教学要增强趣味性。考虑到高中新课改及高一新生的特点,在下学期课改的第一堂课上我设计了几个魔术实验:“滴水生火”、“空瓶生烟”等。在上“物质的分离和检验”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幻灯片:一是司机酒后驾车出车祸,交警如何检验司机是否喝酒;二是奥运会期中兴奋剂的检验情况。让学生知道如果想了解化学更多的奥秘,就必须努力学好化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化学史和前沿科学知识,并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对化学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保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平时总是多鼓励学生,每次测验后,总要表扬两类同学,一类是成绩优异的同学,另一类是进步较大的同学;在平时作业的批改中,经常写一些激励的评语,对于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我在他们的作业后写上如下一些评语:“只要肯努力,定有好成绩”。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较认真的情况,就在他们作业后批注:“认真是进步的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取得好成绩。”每当批改完试卷时,我常在一些同学的卷首写上如下一些评语:“有进步,希继续努力”,在教学中如果某位同学的解题方法特别简单实用我会及时表扬这位学生,让这位同学好不自豪。实践证明,学生一旦达到目标,就会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及时抓住机会给予表扬和鼓励。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坚持不懈,定会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的一两次鼓励可能会成为中差生转化的起点,成为他们急起直追的动力。对于优等生,也会“更上一层楼”,最终实现自己的远期目标。

五、重视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

1.实现实验课教学方式的转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最好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过程。以往化学实验注重验证性,而新课程注重实验的探究性。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教师应充分发挥试验的教学功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三维目标。

例如:在探讨浓硫酸和稀硫酸如何鉴别时,不是由教师提供鉴别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再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对自己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做适当的评价。很多学生提出:蘸取待测液滴在白纸上;取等量蓝矾加入适量的两种酸等等,原理是利用浓硫酸的特性区分。在此基础上有学生就提出是否可利用两溶液中含水量的多少进行区分。方法:加热两种溶液,观察:试管口有无白雾,有白雾的是稀硫酸,无现象为浓硫酸。此方法是否可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就做了个小实验,分别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和20%的稀硫酸,加热。结果发现两支试管口都产生白雾,但是加入浓硫酸的试管口产生的白雾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由此得出:仅靠是否产生白雾是无法区分两种酸的。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新的方法:加热时稀硫酸很快沸腾,而且容易暴沸;而浓硫酸产生白雾时还没有沸腾,两种酸的沸点有明显的差异,浓硫酸显然是一种高沸点的酸。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浓硫酸是高沸点的酸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新的检验方法既利用浓硫酸、稀硫酸沸点的差异来鉴别。

学生在探究性的化学实验中动手又动脑,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实现了化学实验对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掌握化学双基,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现象、方法、装置、原理等的积累。

3.知识建构网络化提高记忆效率。化学知识是零散的,只有多整理建构有效的网络,才能使知识活化为自己的内存,而且记忆更加牢固。类比不但可以在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化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4.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知识课堂”重“教”不重“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学,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机械的记忆或训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教师很难照顾到个体差异,使培养出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化学课堂必然需要采取多种的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分层教学方式,即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学,或者提供相同阅读材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此外,还可以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与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这一课题时,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氯碱厂的生产流程,并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自己动手制作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用以探究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困惑:

    1.相关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而新高考方案还未出台,怎样考我们心中都无底?这些都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不够的矛盾。

    3.教学设备准备不足,如化学实验员不足,化学实验室无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给实验探究带来很大制约。

4.家长和社会对高中课改了解不足,关注不够。

5.教师头脑中有新的理念,但有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打折扣现象。

    今后的应对措施或设想:

    (1)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课程理念,并把这些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激励、民主、开放、探究”要成为每堂化学课的主旋律。

    (2)教师要进一步钻研新教材,对新教材中每一栏目的功效理解透彻,以便于进一步提高驾驭新教材,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如[你知道吗]引导同学们回顾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间驾“桥梁”,联系已有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交流与讨论]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为充分表现大家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像力提供机会;[观察与思考]展示的实验、模型、图表中蕴涵深刻的化学道理,帮助同学开启化学思想。等等。 

    3)加强集体备课,进一步统一教材的深广度,尽可能加强重视双基的教学。

4)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尽可能把学生探究实施开齐开尽,实在不行,也一定要做好演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