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黎广南:浅议教师的修身养性与执教能力

作者:黎广南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让爱伴我们成长

广西宝威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黎广南 

   

【内容摘要】在烽火连天,道德沦丧,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这是孟子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的。这句话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一脉相承。孟子在纷乱的战国时代把“仁”发展为“仁政”,更加关注了民生疾苦。他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善于推广他所做的事情),且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何尝不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如若每个人都能以一颗爱与被爱的心来面对社会,和谐社会怎会遁迹。

【关键词】人文主义精神    博爱思想      

在烽火连天,道德沦丧,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这是孟子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的。这句话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一脉相承。孟子在纷乱的战国时代把“仁”发展为“仁政”,更加关注了民生疾苦。他的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善于推广他所做的事情),且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何尝不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如若每个人都能以一颗爱与被爱的心来面对社会,和谐社会怎会遁迹。

往事越千年,同样面对的是动荡的时世,人心不古之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如山雨欲来般的气势喊出了“爱满天下”的口号。他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这样一个疗救众生的教育口号,犹如晴天霹雳,炸开了中国大地死寂了上千年的混沌。“爱满天下”和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思想,如出一辙,融汇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民族的浓厚大爱。这也是教育真谛。他不仅言出,还力行。陶行知曾说过“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同时,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他希望学生能成为健全的人,充满爱心,自己就身体力行,甘为模范,毫不懈怠。有一个“四糖故事”,讲的是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他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了爱与理解,同样也让学生发扬了先生的爱。热爱,陶行知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真理。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先行者对爱的理解,使无数人在黑暗与孤苦的年月里仍心向光明,因为世间还有一盏明灯。他何尝不希望用自己的这份无私的爱来唤醒“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国民,在那个只知道有朝廷天下,而不知有民族,只知道有天子家天下,而不知道有国家公民的时代,陶行知用“爱”的教育唤醒了无数人的民族民生民权意识。

今天,我们的教育投资不断加大,但是社会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见死不救的有,道德沦丧,冷漠无情,爱心泯灭;不堪重负,轻生的有;以丑为美自曝隐私的有,极尽卖弄的噱头,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胆魄”;以权谋私,视人命为草芥的有;崇洋媚外,出卖灵魂的有;丧尽天良,制假售假的有……种种丑态,莫不是缺少了那一份爱心所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反思教育的弊病,更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加强爱的教育,贯彻推己及人思想。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大爱——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真理。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去实践这种爱,不做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而在心中形成一把尺子,度量真善美,假丑恶,积极地去行善。这种爱的教育包括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传输三种爱的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的历史,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伟大创造,祖国的美好河山、语言文化的无限热爱与自豪;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的关心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大致上有以下主要内容:①热爱领土。我国的无数先贤和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保卫祖国的领土,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这些内容在课文中都有不少的反映。《与妻书》《故都的秋》《少年中国说》《土地》等课文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祖国、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登泰山记》;③民族自豪感,以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豪,如教学《核舟记》,可以贯彻这种教育;④热爱社会主义事业;⑤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爱学生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意大利小说家德·亚米契斯(1846—1908)的《爱的教育》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还是表现对父母、师长、朋友之间的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三、爱生活的教育。生活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不会坦然面对生活的人就不能正确的对待生命。生活中有喜怒哀乐,有祸福,有阴晴圆缺,但是乐观的人会把这些当成是自己人生的垫脚石,苦难与不幸终将成为浮云。所以,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教育就是要受教育者感受到生活的美与希望。

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来为人处世,推己及人,从而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劳动实践、挫折教育、共享教育等等,独立意识较差,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大不如前。而社会的某些方面却别有用心地把他们划分为90后、00后,主要是为了让这些看似时新的群体来引领消费潮流,来消费掉庞大的奢侈品。殊不知,这样除了给年轻人灌输了不正确的消费主张之外,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如年轻人对劳动的错误态度、对金钱的错误态度,对生命的不正确态度,对帮助他人的错误态度,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等等。他们总想标新立异,却像无头苍蝇一样乱串乱撞,虽然遍体鳞伤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犹如水中浮萍,被潮流冲刷涤荡。这确实是内心缺乏爱的表现,不被人爱,亦不爱他人。所以,推广爱的教育,也是疗救今天社会痼疾的一剂良药。比如,课堂爱讲话的学生,应该让他体会到自己在休息时被人打扰的苦恼;不懂得尊重人的学生,可以让他的自尊心稍稍受点打击,之后,推己及人,就更能体会他人的内心,更能认识自己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诚然,教师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是教师成就民族美好未来的基础。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让每一个学习陶行知的人,拥有健全的人格:确立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具备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拥有强健活泼之体格;滋生优美和乐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