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宝威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校史概述

作者:翟高兆    |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2日
点击次数:

  40年来的钦州二中,留下了多少少年的憧憬,青春的记忆;留下了多少拼搏的汗水,收获的欢乐;留下了多少学子追梦成长的足迹。无论今天你身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也不论职位高低,是富豪还是百姓,一定忘不了曾在这陪伴你成长的教职员工,忘不了风华正茂、满怀理想的同窗好友,忘不了你自己成长的摇篮——钦州二中。让我们一起回顾她走过的峥嵘岁月,书写的辉煌历史。

钦州二中的40年成长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傍钦时期;迁入城区新兴街时期;迁入扬帆大道新校区时期。

一、傍钦时期(1974-1980年)

1974823,钦州县委宣传部长林飞虎同志在钦州中学全体教师会上宣布成立钦州第二中学的决定。当年91日数百名师生举行了隆重的新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钦州二中的校址地处距钦州城中心约4公里的傍钦郊区,今钦州市英华职业技术学院内。那里原是钦州县中学(一中)的傍钦分校。最初叫学农基地,开办于1972年。1973年秋,钦州中学初中新生入学量猛增,遂把高一新生6个班安排在分校学习。由于城区仅有一所中学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县委和县政府才决定把钦州中学和傍钦分校独立办学。本部就是钦州县一中,独立后的傍钦分校就是钦州县二中。

1974年,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教育战线作为重灾区,仍然处于混乱状态之中。当时学校强调“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偏重零碎的社会实践,轻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高中毕业后面临“上山下乡”,高考尚未恢复,钦州二中也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折腾。

时任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的苏祺同志,革委会副主任黄翰英、钟运干同志,带领50多名教职员工,以及后来发展到12个班的650多名学生在傍钦办学。

100多亩的校园土地上,只有一幢两层共10间教室的教学楼(砖混结构),另有8间平房,其中2间作教室,其余作办公、图书、仪器、阅览室使用。教师宿舍2列平房,无厨房无独立的卫生间。另有2列平房作内宿学生宿舍。附近建有公共厕所。

教学,生活设施因陋就简。有两个土篮球场,一口供生活用的水井。图书、仪器、教具极少,连劳动工具也有限。办学经费也很紧张——除教职工工资和不多的办公费之外,政府没有额外的投入。

因此,傍钦时期的办学比较艰辛。学校于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辟校道、挖集会场地、建土篮球场、建师生用餐餐厅;打深井解决用水等都是师生一起“战天斗地”。此外,按“学工学农学军”的要求,当时学校办有一个20多亩面积的小农场——种水稻、甘蔗、花生、红薯;有一个5亩多地的小林场——种木菠萝、芒果、三华李;还办了养猪场——存栏生猪最多时达60多头,还有蔬菜基地、鱼塘等等。1978年后还办了红砖厂,这是钦州二中勤工俭学最成功的一件事。1979年出红砖,为以后二中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1977年恢复高考时,钦州二中有20人考上高校,几年后,成倍增加。傍钦时期的钦州二中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加强教学一线工作,加强教学管理。1978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钦州二中被定为县级重点中学。钦州二中从此迎来发展的大转折,来了个漂亮的“转身”。之后,更好的设备和更多优质的师资、学生资源向二中倾斜。

二、迁入城区新兴街25号时期(1981-2004

19819月,钦州二中从傍钦迁入城区新兴街25号办学。这个时段,通常被称为钦州二中第二次创业时期。1981年,覃锡泉开始实际代理校长事务。1983年后,才由范泉林任校长职务。他们都为钦州二中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迁校后的钦州二中,按规划办成完全中学,高中也恢复三年制。但30.7亩的小地盘,原有的四中的教室、宿舍也严重不足。因为按高中初中每级均为4个班,另加2个高中补习班,共需26间教室。原四中只有18间教室,于是,原附小南校区的平房被改造利用,原耀垣图书馆被改造利用,原附小和四中的旧宿舍被改造利用。同时,抓紧新教室、新宿舍、新教学用房的建设。大致上说,从1981-1993年,是钦州二中迁入城区后的重要建设时期,包括建成实验楼一幢(每层10间,共三层),教师宿舍楼三幢;学生宿舍楼两幢;多个运动场等等。另外,狠抓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课堂为中心,瞄准高考教学。包括①成立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②开始文理分科编班③办好补习班④建立校内外高考联络小组⑤做好高考复习、训练、志愿填报,录取服务工作等。故80年代至90年代初,钦州二中的高考成绩饮誉“南北钦防”。1987年和1989年,钦州二中学生黄登胜和何明沁分别摘取广西理科和外语类高考桂冠。1988年,钦州二中被自治区确定为“整体改革试点学校”,成为与全区16所重点中学并列的重点中学。

1997年秋,钦州二中组建新的领导班子。龙驰同志任校长兼教育局副局长,他带领二中一班人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龙驰校长治理下的钦州二中,按依法治校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事有人办,物有人管,职责、权利、义务事事挂钩。其次,基于“高考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的认识,狠抓教职工的“内功”训练,无论是教材教法,学法,高考研究,还是示范课、汇报课、新秀课、名师课、研究课都定期验收,交流推广。故1997-2004年的钦州二中成绩斐然,考上重点人数稳居钦州市第一、广西的前三位;考上清华、北大、科大的人数位居全区前列,考上“二本”以上的总人数广西第一,令广西区内同行刮目相看!再次,谋划发展,敢为人先。表现为扩大高中招生,打破市局限制,大胆走向市场;筹建“国有民办”的钦州市外国语学校;筹建宝威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新校区,为钦州二中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迁入扬帆大道新校区时期(2004-至今)

2004年迁入扬帆大道新校区,被称为钦州二中人第三次创业时期。先由黎永进校长主政(2004-2010年),然后由刘世伟校长继任(2011年至今)。黎永进校长领导的二中团队,工作、生活抓住五条线——即把握航线(发展方向),不碰红线(法律法规),守住底线(安全稳定),提升生命线(教育质量),打造风景线(校园文化)。因此,在勤政廉政建设方面,黎校长这一任是有口皆碑的。这个时期钦州二中教育事业稳定发展——表现为高考成绩保持广西前列。被评定为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国防生生源基地”,“教学设备管理和电气化教育先进集体”。

抓“加强班”、“奥赛班”、“艺术班”,黎校长时期下了苦功。因为新千年之后,评价学校质量不仅关注“二本”以上人数,更关注“一本”(重点、名牌大学)人数。故抓“加强班”、“奥赛班”是“尖”的一头,“艺术生”是特殊人才的另一头,中间的“二本”、“三本”生因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如此分层教学,大面积丰收就有希望,“大众化优质高中”就容易“永葆青春”。此间,黎校长还创办“补习中心”作为第二校区,回收落选高考考生回来补习,结果每年上大学的人数,补习生几乎占半壁江山,深受家长和社会好评。

抓美化绿化、安全稳定、养成教育,黎校长时期也不遗余力。关心师生,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黎校长时期也想方设法,努力实践。所有这些,钦州二中的师生永远不会忘怀。

2011年至今,刘世伟同志继往宝威体育(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校长。如何在前面各位领导的基础上,把钦州二中带上发展的快车道,与时俱进地打造“乐善二中”、“幸福二中”、“和谐二中”、“美丽二中”,是大家所关注的。

首先,刘校长在“横向”联系上做文章。即借鉴国内名校的经验,狠抓科学管理,助推钦州二中教育事业的发展,让钦州二中与北京十一校、北京四中、与湖南长沙的长郡中学、湖北黄冈中学、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等结为兄弟学校,互派领导教师交流培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

其次,刘校长在“纵向”,在“内涵”上求发展。例如在“深化”教研上下功夫;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在“感化”上推进德育;在“乐善”文化上引领钦州二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此,加大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力度,以年级为单位,以学科组为核心,将传统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结合起来,把教材、教法、学法指导研深研透。通过教学、课题研究引向深入。并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全体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全面培训,以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使命感、提高责任意识,提高竞争意识、提高忧患意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如何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按“新课改”的要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关注生产、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纳入教育的视野。管理上也注意改革。改变以前对班级、对学生的“德育量化扣分”为做得好的班级、学生“加分”,由以前教育学生主要“找缺点”,变为培养教育学生时主要“找亮点”,并强化“感化”教育,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每届高三毕业生都在孔子圣像园前举行18岁成人礼,毕业典礼。让学生明白成人的职责、权利、义务,庄严地向祖国和亲人承诺,将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以报效祖国和人民!

关于用“乐善”文化引领钦州二中,即要求钦州二中的任何一个员工,认真思考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如何才能“乐于工作,善于创新”的问题,努力在创造“乐善二中”、“美丽二中”、“幸福二中”、“和谐二中”的过程中多作贡献。从而让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奋斗,再创佳绩。

回顾40年的钦州二中发展史,总结起来,有几点经验和体会值得一提:

一、坚持办学的目标是“教书育人”,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经历过“文革”的风雨,我们见到了“科教兴国”的彩虹。没有教育,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钦州二中40年来校址三次搬迁,印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印证了“教书育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硬道理。

二、建章立制,依法办学是保证。钦州二中从傍钦迁入城区办学后,比较重视建章立制工作,特别是龙驰、黎永进两位校长治校时,健全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做到了事有人办、物有人管。教师、班主任、学生都有管理条例;领导、职工、考生都有工作守则;宿舍、饭堂、商店都有规章合同;图书、设备、场馆都有借用要求。依法治校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

三、名师治校,是办学成功的关键。钦州二中建校伊始,筛选的教师就是“佼佼者”,因为1974年建校,正是“文革”后期,政治觉悟、业务水平是遴选教师的两大要素。于是从各乡镇(当时叫公社)抽调了一批教学骨干加盟二中——如黄振洲、余宏基、黄开卓、林好谭、丘新楼、陈方琦、杨树、吴道亮、吴绪远等等。迁入城区办学后,大力培养国家级、省级、市校级名师。他们是专家学者,教育的精英。迁入扬帆大道新校区后,为适应扩大招生的要求,2004年曾向全国全区新招110多名教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师承国内高校名师,后经钦州二中“督导制”培训,很快“自强不息,成名成家”。名师治校,是钦州二中有别于北部湾畔兄弟学校的一种模式。因为他们有团队合作攻关的精神,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有浓厚的忧患和竞争意识,故一路走来,攻关克难,过关斩将,不断刷新高考金榜题名的总人数,不断书写成功和辉煌。

四、严格、科学的管理。钦州二中的管理,从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宿舍管理、饭堂管理、基本纳入严格管理、科学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责任管理的范畴。总的体现是“严格”,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法管人,人管事,职责、权利挂钩,奖惩分明,如此维持着学校的运转。数千人的大学校,仍如小分队一样治理得井井有条。

当然,钦州二中要成为真正的名校,成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今后,特别要确保入学新生的质量;突破培养“尖子生”的瓶颈;解决教职工的“安居工程”;排除“绩效工资”的困扰;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解决好科研强校的“短板”。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不懈的追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