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开设英语选修课的背景
19世纪初,选修制度在大学开始确立。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指依据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相对于必修课程(指同一学段的学生均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而言的,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如果说必修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公平发展,,,是要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的话,那么选修课程则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不存在主次之分,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是点缀,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课程领域,在教育价值上,与必修课是同等的。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结构的僵化和单一,表现为知识性、学术性的学科课程占统治地位,而选修课程、活动性课程开设很少,或者即使开设,基本上也是以学科课程的身份出现。这种单一的课程结构往往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一是与地方教育需第二章普通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是全国一盘棋,一刀切的,很难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二是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所有基层学校,由于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有的学校之间的差别相当悬殊,这些学校就难以全面达到国家课程的规定要求;三是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课程的有效性、权威性的正常发挥;四是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的编制和修订周期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完善,这势必影响到教育质量的达标(王斌华2000:15一16)。为了克服这种种弊端,从而更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基于校本的选修课程的开发也就显得不可或缺了。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普通高中已经做了一些重要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和学者针对课程结构的问题开始探索实验,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实践课程形式。教育部1996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将高中课程划分为学科和活动两部分,两者互为补充。2000年教育部对这个计划进行了修订,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并增加了“地方和学校选修课”。200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它将国家课程划分为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部分,确立了“地方和学校选修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正式地位,并给予11一19个周课时累计以保证其实施。2003年的《课标》对选修课要求作了更进一步的明确。
(二)高中开设英语选修课的目的
我国现行的英语课程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
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和一个要求开展教学,形成“千
人一面”的局面,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
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
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面向21世纪,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选修课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也显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获得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加大训练力度,增加语言实践机会。但是,由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班额大、人数多、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等),这些任务单靠必修课是远远不够的,英语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延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第二章普通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伸和补充,为我们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环境。选修课属常规教学的范畴,但又有别于普通的课程教学。其主要目的,一是创设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巩固、扩大、加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增强信心、活跃思维、开发智力、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使学生的外语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三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高中开设英语选修课的意义
开设英语选修课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包括兴趣、爱好、特长等而选择的科目,因此它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体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习规划人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促进学生的英语素养的形成,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因此,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内容应该相辅相成。
开设英语选修课能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能不能开设选修课,能开设多少选修课,以及如何开设好选修课等等,都要依靠教师来落实。因此,学校开设选修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是个很大的考验。它不但能充分调动那些知识面较宽、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其他老师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从第二章普通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这个意义上说,选修课的开设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展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发展平台(陈振华 2004:178)。
影视欣赏不仅能够提供符合语法规则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提供很多灵活的超越常规的表现方式,并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这种活的语言更能引导学生进入语言学习的深层,使他们能全面、立体地进行语言学习。再从另一个角度说,影视欣赏往往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有发人深省的道理,再加上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出人意表的艺术效果,决定了它比其他体裁的作品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激发出来,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的话,语言学习也就变得生动有趣而有效了。语言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静态的行为,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影视欣赏恰能有效地综合各种学习语言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亲近语言,提高学习质量。
(一)锐化语言感觉,提高语言技能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人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观迅速的感悟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每个语言学习者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感基于语言材料把握的数量和质量。质量包括准确度、系统性和自如程度。要培养敏锐的语言感觉,长期感受怎样的语言材料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英国帕尔默(F.R.Palmer)等人提出的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交际情景。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围绕这一目的,教师应着力使学生将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交际能力。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并非毫无联系,说依赖于听,听不懂必然不会说。听还与读写有机联系。听懂了,才能读得进,写得出。因而,实施听说教学,应该也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成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影视欣赏视听教学利用情、声、色、形大大强化了“刺激反应”,使外界的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话语动觉传给大脑中枢,建立起信号联系诱发人脑迅速做出反应和加速记忆,从而达到记忆痕迹的长期储存而实现最佳教学目的。
英语思维能力是语感成熟的标志,也是许多英语学习者渴望达到的境界,语感并不神秘,建筑在语感基础上的语言技能的提高也非奢望,多欣赏有价值的影视名著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丰富文化积淀,拓展知识背景
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的,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换言之,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与一个民族文化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特根斯坦就曾说过,语一言就是构成了我们整个生命和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就是人类存在的文化模式和基本状态。从这个角度讲,学习一种语言便是学习一种文化。对外语的学习,如果不能深入到文化的层次,那么就无法“得其门而入”。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缩影。每一个民族的最优秀的作家常常通过自己的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他们这个民族的特点和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文学是持久永恒的文化积淀,它所传递的意义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如莎士比亚戏剧,它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而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直接交流,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再是静止不变的了。
影视作品是文学作品的最直接反映。影视欣赏课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激发文化动机,从而把目标语的学习与目标语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入地学习并真正掌握该语言。因此,英语教学中适时的进行影视作品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使他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哲学思想等。大量影视作品的欣赏不仅对培养语感、发展英语思维方式、扩大词汇量,而且对培养跨文化意识、扩大知识背景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厚实人文素养,铸造精神底子
影视作品不仅提供优秀的语言示范材料,而且在对学生健全品格的塑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使我们的生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而通过影视作品中丰富的资源来进行有关善良与邪恶、真理与谬误、美丽与丑陋、文明与野蛮的辨识与领悟,则能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信念得以形成。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在《一个英语教师的独白》(胡壮麟2003)中提到:“学习外语必然要联系该国语言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其文学作品。而优秀的不朽的文学作品必然反映人的永恒价值,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奋斗。因此,学习外语可以培养我们的优良品质,使我们的精神品格得到升华。”特别是在中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可以提升思想,净化心灵,有利于铸造精神的底子,为将来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石。
(四)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创作欲望
众所周知,当前的英语教学还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表现在学生对英语这一学科的情感投入上显得令人失望。由于英语教师习惯于采取讲读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求知欲望强烈、性格活泼的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教师要改变现状,思考是必需的,而实践更重要。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影视的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因为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功能将与英语教学实现相通,从而发挥情感交流。影视作品种类繁多,教师要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就能找到激起学生学好英语的愿望。
同时,教师应该趁机抓住和利用学生被激发起的兴趣,鼓励并调动他们创作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场景重现、重设进行创造性表演。一方面,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了,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感觉人人都是优秀的演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振华:《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4月,第178页
2.胡壮麟:“一个英语教师的独白”,《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