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的主要类型
钦州二中语文组 廖艺璇
内容提要:文言文教学应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方法。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是目前改革呼声最大,动静却是最小的领域。怎样提高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首先应从理解现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的主要类型开始,根据不同的文言文类型,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字:文言文类型 史传散文 诸子散文 骈文 赋 文言小说
正文:
一、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进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呈现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从没有出现断层,即使面临如焚书坑儒这样的灾难,中国文化也没有出现断裂。究其原因,文言文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纵观历史,没有哪个民族的语言如文言文这般据有强大的生命力,没有哪个民族的文明能如中华文明这般绵延不绝。可见,文言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的瑰宝。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名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部分,也是高考语文学科的必考考点。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实词的应用。2、虚词的使用(常见的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虚词)。3、信息的提取。4、句子的翻译。5、语句的停顿。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现代文教学应有所不同,教学重点应落在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欣赏作品能力的培养上。由此可见高考对学生文言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
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作为教师必须要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就成为高中语
文言文教学应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方法。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是目前改革呼声最大,动静却是最小的领域。怎样提高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首先应从理解现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的主要类型开始,根据不同的文言文类型,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的主要类型
(一) 史传类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历史家们旨在总结各个国家成败之理,对历史事件作某种评价,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就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有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形象地展现了历史画面。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作人物个性描写,常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写出人物的神态。这些散文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开创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史笔传统,对社会生活做了广泛而具体的叙述,写人记事生动形象,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为后代散文创作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也为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在现行教材中,先秦历史散文选取了《左转》的《烛之武退秦师》,《国语》的《勾践灭吴》和《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无论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还是《触龙说赵太后》,这几篇文章都突显了主人公高超的讽谏艺术。在进行单元学习的时候,可以从讽谏艺术的角度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上《触龙说赵太后》时,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深度反思的情况下,可以将这种反思的成果以智力挑战的形式交给学生,可设置一系列问题,如齐国为什么一定要让长
(二)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争鸣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时代之一,产生了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一批影响深渊的思想流派和其杰出代表,表现了各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先秦诸子散文以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比较简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杂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辩文,注意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文章汪洋恣意,想象丰富,都据有较强的文学性。战国后期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作品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这些作品内容广泛,天文地理、民风民俗、人事景物,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着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个人感悟以及时代情绪,传递着自然美、人性美、意境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进而挖掘出隐藏在文章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可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所生活的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谋权篡位者,有之;弑君窃国者,有之,诸侯征伐,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这样的险恶的时局中,孔子及其弟子,不恤一己之安危,唯念万民之冷暖,不顾身份之卑微,唯图人间之正道,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天下兴亡的责任。进而理解文中孔子要弟子言志,实际上就是在问弟子们各自酝酿的治国方略,也就是问弟子们各自理解的治国基础。子路要靠的是军事武力,冉有要靠的是经济生产,公西华要靠的则是单纯的内政外交。然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说说孔子之所以惟独赞同曾晰的原因是什么?得出是因为孔子已认识到了军事实力,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固然重要,但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根本性的原动力却并不在这里,而在曾晰的那一番诗歌般的形象描述里就揭示了他所认识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原动力,而这正是与孔子的观点不谋而合的。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三)骈、赋文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骈体文则是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也选入了部分优秀的作品。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以骈体为主,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言之有物,令人耳目一新。杜牧的《阿房宫赋》,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且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比喻、比较等多种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几种修辞纵横交错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简洁,新颖奇特,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这类文采斐然,辞采灿然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诵读法,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诵读。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通过诵读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文言小说
经百年而流传不衰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凝结着中国人对某个特定时代的审视和剖析,曾又有多少中国人借助这些作品获得情感的归属。这些古代文言小说无疑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现行高中教材中,文言小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古代文言小说的体裁特点,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等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有些教师只把此类作品当作一般的课文讲读一番,根本未注意到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小说介绍和欣赏的良好时机,因此两堂课下来,学生并未对这些作品留下多深的印象,也不大会去钻研节选内容以外的整本书,这对教师而言可以说是教学上的失败,对学生来说又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终身缺憾呢?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古代文言小说“欲罢不能”?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几种教学方法:1.联想点拨法。根据课文实际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展开联想,定向点拨,使学生思维,按照一定流向,步步延伸。2.意犹未尽延伸法。对于课文中常出现的文已尽而意未完,或是意已尽而思无涯的情况,我们可在学生思维的通道上再点拨一下,“拨终为始”,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延伸。3.人物形象突破法。小说的灵魂就是主要人物,情节围绕其展开,小说的主题也从主要人物性格上体现,所以我们可以把分析主要人物的个性作为阅读的突破口,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4.课本剧表演法。古代文言小说的情节性很强,相当于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再现小说或戏剧的整个情节。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学生自主的赏析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进行分类对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落实好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提高文言文的学习主动性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他对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展智力以及提高语文水平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既然如此,我们语文教师何不尝试把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语文教学,让文言文这一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向前发展呢!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