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谢艺容: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发展

作者:谢艺容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必须借助语文教师的积极参与。语文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的要求,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但在当前,语文教师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以科研带动自我的发展,自主能动地进行教学实践,走出现实困境。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语文教师;发展;现状;对策

   一、语文教师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一)语文教师发展的内涵

“发展”在《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指的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1] 《心理学》的解释,“发展”指的是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这是成熟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两者的函数。[2]

发展意味着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由受控的累加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的,而是由个体自主建构的内部的质的变化,它永远地改变一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自然、自我、生活和学习的关系,改变着他的生活和生活世界;发展意味着新质因素渗入精神结构内部,并引起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由于新质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的生命境界的提升;意味着视界的扩大;意味着能切实地感受自我心灵力量的增加。

(二)语文教师发展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和新课程一起发展。

    1、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视角,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的理念。

关心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和原则可以整合为一句话,就是怎样教给自己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经验和能力。

长期以来,对教师职业功能的阐述,大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拥有者,课堂的主宰者,而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拥有决定的权力,学生学的任务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教师的评价。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所谓“语文素养”,就是通过语文课程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对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把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教师成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大大增强语文的教育功能以及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语文教师应把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开天辟地的提法,是和“语文素养”相吻合的。基于此,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此外,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尊重“人”,把学生当作人。在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只把学生当作“装水的桶”,而没有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过重的课业负担,单调乏味的学校生活,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沉重的考试压力,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感,甚至造成了学生作为人的尊严的丧失和作为人的价值的失落,他们无能发展自我调节能力。其次,语老师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教师应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充满激情,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直至深化认识。

为实施语文新课程,必须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教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状况、智力水平来确定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克服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多采取讨论式、研究式、探究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应该是:教师尽可能地满足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要求,教师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教学内容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情感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方法;教学方式应该不局限于课本、教师,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融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4]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是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语文教师必须实施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

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又增设了新的内容,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过去,课堂教学围绕教师的“教”而开展,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和对结果进行评价,而新课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实现新的转变,教学中以学生学为主导,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建构起新的学习方式。过去,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教师的单向教学也束缚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依靠单一的教材因素到实现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可以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创造力也被解放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开发的空间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决定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是发展着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有个性、充满生命力的个体。语文教师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课堂上应该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畅所欲言,敢于质疑,敢于争辩,敢于标新立异。

    3、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以及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必须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其热爱祖国文化,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情感体验的能力,而且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因此,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语文教师应该是一部百科全书,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主导作用,用丰富、完备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实现通过教师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教师有学习与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学习和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另外,教师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实地提到教师的面前,因此,教师要形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的教是输出,研是输入,能够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探索教育规律,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时代,它必然驱使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创造优质高效的新方法,建立符合新课程教学规律理论的能力。

    4、语文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而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的宗旨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交往的平台。语文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下,建立了师生平等、互相合作的关系。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是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的过程与教师教的过程是并进的,师生互教互学,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交往”的课堂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     语文教师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一)语文教师发展的现状

新课程的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充分展现了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广大的教师们正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努力探索着。但是,新课程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教师们也碰到了不少问题。教师对新课程产生了一些困惑、迷茫甚至争论。先进的课程理念如何有效地转化成行为?行动,离理念究竟有多远?高考重压下如何走新课程改革之路?类似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会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甚至,面对着这些阻碍,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新课程改革还推行得下去吗?

现在教师对待新课程有三种态度:一是立足于破,完全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二是立足于守,不管你怎么变化,我还是按照原来的一套来办;三是另外一些老师在观望,他们想要“立”——构建,但却不知道怎样构建新的语文课程,建立新的训练体系。新课改在面上推广不开,老师放不开,尝试打破教师界限,打破课堂时间界限,打破学校和社会的院墙,但这样很容易导致操作上的一片混乱,还会遇到来自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阻碍。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落实到教学实际中来,先进的理念与实际行动脱节!

这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理念、功能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评价体系,与过去的课程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需要从教育体制到教学环境的根本改变,但是当前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方面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是新课程发展至今我们必须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当前的整体发展现状,不如期待的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改革理念上,存在严重片面化的倾向

    如上所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教育的价值,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尽管参与实验的老师大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受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高考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只不过是换了一本教材而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新课程理念抛到九霄云外。具体表现为:在现在的某些中学,一些语文老师虽然已经在使用新课程的教材,但是教师教学仍然是满堂灌,教学程序仍为注音、释词、串讲、归纳段落中心以及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新教材设置的探究、练习,教师都代替学生做了。甚至,一些教师的思想上的片面性、缺乏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形成了不少认识误区。以为注意了多元文化,倡导了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了学生主体,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就完成了新课程改革了。有些老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牢不牢固,听说读写的能力强不强,只关注高考考什么,自己就讲什么,一切服从于考试的需要,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统统被拒于课堂之外,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品质,仅以分数论英雄,这正是有人所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在这些老师看来,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知识加语文能力,他们着眼于学生眼前可见的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2、在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教师不适应的问题

现在对中学语文课标教材是边实践边学习,边操作边反思,很多人不适应,尤其是教师不适应。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从语文独立成科到现在,语文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可以说还是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成效也不大。次次谈先进谈创新,但是到头来对于新理念也变成“叠加式”了。来个新理念,盖在大脑皮层上,再来个新理念,又盖上一层,后来居上,基础却没有变,这些观念没有交锋,也没有整和,它们几乎是互不相干地杂乱地摆放在我们教师的脑子里。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老师有个逐渐理解、消化和适应的过程,现在看来,确实是在适应方面出现问题了,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陷入了困境,对于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上又不能面面俱到,显得顾此失彼,对新课程也就手足无措了,所以实施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曾经听过一个实习教师讲课,从他的授课可以明显地看出,对于课程改革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也敢于实践,因此在上一篇古文时就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对文章的解读分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对其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解答。学生对老师的回应是“沉默”,老师最后无奈只好“自导自演”。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讨论式的课堂之所以进行不下去,排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说,教师就没有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3、在课程改革的主体上,存在教师不积极参与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改变。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小部分老师热情投入,而大部分老师要么跟着感觉走,要么是无动于衷。主要表现为:

1)把高考作为不参加课程改革的借口

当前,社会上有股强大的应试教育势力,给新一轮课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尖锐对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摒弃旧的教育理念。但是,高分数,高升学率的趋动因素又使得许多教师只履行“表面行为主义的教育”、“完成任务式的教育”,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以上分析),因为应试压力的存在,似乎也成为空谈了。中学里教师依然要依据教学质量、学科排名、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工资高低甚至工作去留。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师而言,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应试教育似乎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促进更加有吸引力了。中学还普遍存在用高考来指导教学,只要有升学压力,教学就必须围绕高考转。考试成了话把儿,成了教师的挡箭牌,成了教师的首选辩护律师。于是,考试也成了不搞课程改革的借口了。

    2)不愿积极参加语文新教材的培训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材的开发和管理,其实质就是能真正地认识教材。新教材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制设计的,这些教材的出现,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尽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语文新教材的培训工作,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思想僵化,认为培训不培训都是一个样,所以不是找借口回避,就是被动地应付,上课的模式照旧不变。

    3)不能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研究

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教书匠”而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走进“教育家”的行列,但有的语文教师认为:我不进行语文教学研究还不是一样上课吗?但是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这又怎么能去解释和应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呢?还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们的“专利”,作为语文教师,只是配合专家、学者们来进行实验。所以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研究而是被动地等待着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和理论送上门来,然后又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就难免会造成教学与研究的脱节,还奢谈什么教学的发展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走教师专业化的道路

对教师专业化的学术定义已经不少,但它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具备教师专业资格的教师是不具备教师专业资格的教师所不能替代的。教师专业“化”,这个“化”是一个过程,即教师在他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不够成熟向成熟过渡,这一过程即是教师专业化过程。[5]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它视为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教师专业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专门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十分注重自身“学”与“术”的提高。学指学识,术指教学技能。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具有深厚的教育基础理论和教学技能,这个要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可能比其他学科更艰巨。对于现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只有通过走专业化的道路,从新课程改革的新手发展到专家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1)参与课程研制

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参与课程的研制,实际上是需要语文教师投入到课程变革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分离,教师照着教科书和教参去上课,使教师失去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设置的能力,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使教师参与到课程创造的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扩展整体技能。

    2)要强化教师培训

教师是教育的“母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以后还会不断地进行。教师的教学自始至终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内容,教育要持续、快速、高效地发展,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课改下语文课教什么,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组织开展新课程的师资培训是当前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举措。

    3)自我学习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现在大家都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就更能感受到它的重要。语文学科基础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更要求教师通过学习、思考,从而不断成长。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语文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

    2、科研带动

科研能力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而不能创新,走出新路。教师如果以研究者的态度去对待工作中的一切新问题,进行高屋建瓴的研究,就会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种国外称为“行动研究”的因素正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成“教育家”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新课程提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自己尚不能达到这一点,如何带领学生当然是一难题了。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得到问题的解决;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得到提高。我的实习学校——广西宜州高中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科研带动”是该校实施课改的一大特色。的确,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加速器。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地位,确立了以“科研带动”为抓手,全力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思路。在我们实习期间,我校(广西师范大学)与该校进行了课题研究,并进行揭牌仪式。在学校总课题的统领下,各语老师按照一定的维度,确立了易操作、短周期、富于实践意义的专题,从而形成了健全的学校科研网络。教师人人有了研究的阵地,个个带着课题进行实践的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真正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服务。该校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每周周三该校的语文教研组都会进行一次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另外,围绕研究课题进行公开课教学,听课后举行沙龙式的研讨,对执教教师进行对话式的评价:本课教学中反映了课题的哪些思想?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对教学中不到位或不够成熟的地方,一起讨论改进方案。听这些课给我们一种鲜明的感受,教师们都在努力地进行探索实践。科研,提高了教师课程研究的素养,他们正探索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不断追求“超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正所谓:“实践促科研,科研推实验。”

3、教师自主、能动的追求

新课程的实施赋予了广大教师空前的自主权,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势必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没有权威,只有商榷,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教研气氛中大家变得积极主动、敢想敢说,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外在的学习可以给我们启示借鉴,但关键还要教师自身的消化,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风格,才是真正实现了发展。再次以我的实习学校作为例子来支撑我的说法。

在实习期间,从听课到自己讲课,我都能深刻地感觉到该校的语文课程是与新课程一路同行,一起生成。

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施,教师们正在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在我实习的班级,该班的语老师就非常注意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提倡学生用周记的形式写出在课堂上遇到的难题、课文的自我体验、课外活动的自我见解,教师通过周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生活、情感需要,然后,教师能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热情不断高涨。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里支持源。教师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转变成学生的朋友,一位学生在生活上与学习上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有效地促进教学。

另外,该校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我在听该校的指导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每一节课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语文的味道似乎不再那么单纯,却获得了更多的活力与激情,学生学得是那样的生动鲜活,轻松愉快。就拿《我的空中楼阁》为例,该老师立足于“合作教学论”的理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走在发展的前面。对于这篇课文,该老师采用了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概括本小组的意见,派出一代表填写黑板上教师设计的图表。在这节语文课中,教师真正体现出了学习的穿插者和组织者这一身份,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合作,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讨论,得出自己的发现,作出自己的阐述,获得自我的感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在与自己能力各显差异的小组成员交流中得以能力互补,共同获得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该校教师也十分注重教学的反思,每节课后都会进行总结,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理念,提升实验能力。教师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而成长、发展起来,由一个教师带动多个教师,带动整个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新课改氛围。

三、小结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实践。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行,一线教师难免会产生很多疑难和困惑,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教师要真正推行新课程,需要有一个逐渐理解、消化和适应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克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看待新课改发展的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在改革中遇到的阻碍,同时要正确看待教师的实践以及发展。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用科研来带动发展,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力争成为学者和专家,既是授业者也是学习者;教师应努力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教师应力争成为发现者和创作者,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注释]

[1]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刷馆,2002360

[2]肖川.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6

[3]黎传绪. 简论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1

[4]黎传绪. 论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5]肖川.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1

 

[参考文献]

[1]靳玉.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万亚平,俞仁凤,陶年生. 灵动之美[M]江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4]余昱. 走进学校语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黄甫全.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晓春. 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1

[7]余文森.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倪文锦.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与一中学老师关于语文课改的“对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9]郭永福. 关于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9

[10]张颖. 新课标的前提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世纪桥,

20053

[11]黎传绪. 简论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2]黎传绪. 论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13]廖西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能力的新趋向[J].教育科学论坛,200512

[14]李新生. 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新视角[J].许昌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