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阮毅艳:浅谈经典阅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阮毅艳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摘要: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博尔赫斯语)其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众人皆知,毋庸置疑。经典阅读历来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文分析了经典阅读的意义和现状,探讨如何促进高中经典阅读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  经典  经典阅读  阅读教学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推出一个新的系列,就是由《百家讲坛》的若干主讲人,一起来讲《我读经典》。回顾这一、二年来以传统经典为教学特色的国学班、读经班,在全国大中小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电视中《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读史记》等一系列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以阅读国学经典、追寻传统文化的热潮。这股热潮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一系列的反响,同样也引起了中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关注,对中学的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利用这样的契机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经典阅读的开展,真正落实“我”读经典的教学目的。
 

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这种经典是在不断经受时间的考验中形成的,能够开启人类文化与精神的智慧。在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提倡经典阅读的复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明确指出:要“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附《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从以上资料显示中,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阅读教学的重视。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而这其实也恰恰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实现经典阅读的回归。
 

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进入“经典”的世界中去,教师要如何更好的开展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  提倡教师的“有作为”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怎么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教师阅读经典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阅读经典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堪忧。表现在:一是阅读行为越来越平面化。经典的人文读品与科学著作日益受冷落,而娱乐性的休闲读物却逐渐受到青睐。二是阅读内容越来越狭窄化。阅读视界只局限于本学科。三是阅读目的越来越功利化。迫于考试压力和业绩考核,许多教师只关注教参,而排斥其他读物。总的看,阅读尚未成为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教师教学的程式化,以及愈来愈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以往为了应试,阅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常常是教师布置阅读作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至于阅读的效果往往就不得而知了,这就是一种“无作为”的情况,这只会造成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信马由缰,漫无边际,使经典阅读教学无效,甚至更糟。因此,我们要提倡教师的“有作为”,要实现它要有几方面的条件。首先,教师必须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经典。教师只有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只有热爱语文,热爱经典,才能引导学生走进经典的世界,去观、去品、去悟,然后爱上经典,达到与文本的“视野的融合”。其次,教师必须有感情,特别是有审美的情感。要体会经典的丰富情感,教师自己应是有感情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很好的审美能力,能敏锐地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实现与经典文本的情感共鸣。最后,必须有“我”在场。记得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狂人日记》时,考虑到学生有关的直接经验几乎是空白,为此在指导阅读前,教师从《儒林外史》中那个劝女儿为夫殉节的道学先生的事例谈起,并用了很多时间,要求学生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举出实例来说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学生从焦仲卿和刘兰芝谈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谈到觉新和瑞珏,从孔已己、阿Q谈到闰土、祥林嫂、华老栓一家,谈到夏瑜。之后老师在总结中指出在封建社会吃人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肉体上的、精神上的。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处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你将怎样思考,你将怎样生活?由此,很自然的将学生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思考,特别是促使学生从“我”的角度思考“狂人”的行为,以达到“我”与文中人物的“对话”。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正是在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作品中,将“我”与文本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意识到“我”存在的重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我”读经典。
  

(二)尊重学生解读经典文本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人们开始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合理、有效地解读经典文本是学生主体地位突显的基本方式之一。经典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向经典文本靠近,与之对话,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同时,构建自身的阅读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还算不上真正的读者,在没有真正抵达作品,进入作品之前,他只能算是一名观者。他与作者、文本和教师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因为他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与其他主体相比有巨大差距,他的主体地位必须有赖于教师的帮助与引导才能实现。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或是以自己的见解压倒学生的声音的做法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尊重的表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文本存在多种解读是正常的,教师在充分尊重他们见解的同时,也更注意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鉴别。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也不完全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其音韵的和谐、意象的凄美而广为传诵。这首诗究竟要传达出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假如教师没有揭示该诗的深层内容:这不是单纯的恋歌,而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合为一体的抒发。——或许学生就纯粹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读了:浓云密布,细雨纷纷,狭窄的小巷满地的泥泞,几无行人,“我”却撑着油纸伞独自在雨巷里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只听见足音,却始终未见姑娘的倩影。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出现又消失的设想,表达了作者多么渴望挣脱孤独和苦闷,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感到挣脱之难。这样的理解也许肤浅不深刻,也许与诗人的创作意图不完全相符,但这却是学生立足作品自主感知到的,而且是合理的、“无错误的”,应予以充分肯定。

 

(三)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式
 

我们现在有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上采用的方式过于单一,泯灭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从而导致学生批判性阅读意识的流失。我们知道.阅读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天空,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问。“填鸭式”阅读其实是没有效果的,能进入学生的头脑,但未必能进入他们的心灵。阅读不仅包括“知性教育”,还包括道德、人文精神等等。而有些教师往往在学生目录与序言都没有读过的情况下就忙于安排提问、讨论,甚至拿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来,把经典作品来个彻头彻尾的分析,从而使整个阅读指导课变得毫无趣味。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那种导向性教育,经典作品并不等于完美,也同样存在良莠并存的问题。还可以尝试把流行带入课堂,并利用教师的阅读经验、审美优势,帮学生区分优劣,辨别美丑。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在指导阅读《西游记》时,结合由学生自己推荐的两部流行作品:《大话西游》和《幻城》,一同进行解读分析。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以及少年作家郭敬明的小说《幻城》中美仑美奂的画面描写,堪称时代的精品,但它们与传统经典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连接非经典与经典的纽带。由此,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都大大增加,许多学生提出了对文本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因此,教师不妨在阅读教学中多充当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材料,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和他们一起充分地阅读原著。不要空谈,不要客套,要教他们怎样去学习,怎么接受知识,如何从经典作品联系到自身,学会思考。

 

经典本身无论在内容还是语言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深度、广度,正是这种深度和广度构成了经典可以打动人心的独特内在魅力。语文课程中的经典具有其它言语作品无法企及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生命体验价值。成功的经典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通过经典阅读教学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让经典与“我”产生效应场。因此,经典阅读教学就象是一个辐射源,让学生思想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的伸向各方。

 

参考文献:

1、《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2、《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张祖林

3、《浅谈经典阅读》(《绥化师专学报》),王太峰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