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陈晓韵:让民族音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开花――浅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培养

作者:陈晓韵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0日
点击次数:

 

让民族音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开花

――浅谈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对青少年审美意识的培养

 

陈晓韵

 

【内容提要】

现在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观让人有些担忧,学生的审美意识建立在一个不健全的、狭小的、且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局限范围里,不愿接受更多经典的音乐和更多体裁形式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面对的问题。其实,艺术审美教育的范围很广泛,我国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妨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以新的审美方式感受民族音乐,发现民族音乐的美,喜爱民族音乐,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去欣赏更多类型的音乐,建立健全的审美意识。我试谈几种实践方法:有效利用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民族戏曲、歌剧、器乐的美;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民族音乐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关键词】民族音乐  欣赏教学  青少年  审美意识

 

 

前言

 

当今信息产业空前发展,在我们享用它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会受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广大的青少年的审美观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从发式、衣着打扮,到饮食、生活等,都以某一歌星、明星为模式。个别学生表现为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自我、缺乏思想、否定自我的意识表现。很多人不喜欢传统音乐精品,他们更多的关心一些很颓废的东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当他们的审美观建立在一个不健全的、狭小的范围内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最通常的表现就是认为传统音乐是过时的东西,不够新潮,不够“酷”。另一方面老师把艺术教育过于技能化也会使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其实,艺术审美教育的范围很广泛。艺术感知、审美能力、爱心的启蒙、良心的培养、修养的完善、人生观的确立、精神理想的塑造与形成,均可以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得以体现。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发现民族音乐的美,喜爱民族音乐,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去欣赏更多类型的音乐,建立健全的审美观呢?

  一.有效利用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一个民族传统继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它们的缩影。音乐教材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音乐教材中也较为广泛地涉及到了民族音乐的内容,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呢?
  

  1、从相关知识入手。
  

  音乐知识是音乐课教学的基础性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传授好通俗易懂的音乐知识,并且力争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如中师一年级的中外民歌欣赏,教师可从不同民族的地域景观、服饰、舞蹈、特色引入民歌基本特征来分析讲解,增进学生的见闻,使学生们了解到我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韵味各异,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欣赏和学唱民歌

  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中师音乐教科书里的民歌有许多,但老师还可以拓展到课本以外,让学生涉猎更多。如《绣红旗》表现了主人公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阳光三叠》完整地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愁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杯酒》表达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赞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音乐,生动而感人地讲述了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二泉映月》的如泣如诉的旋律,激起学生们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并唤起他们的同情心。教师可通过分析作品意义,了解作品背景,学唱、欣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熏陶。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引导学生重视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加强了民族意识,拓展知识面,接触多元文化,开阔视野,走出盲目崇拜流行歌曲的怪圈。

  二.发现民族戏曲、歌剧、器乐的美


  1.戏曲
  我国的戏曲音乐品种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他们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饰等方面各具特点。例如欣赏《老爹爹清晨起前去自首》,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渔民不堪恶霸压迫而反抗的自发斗争;《迎来春色换人间》表现了主人公扬子荣剿灭顽匪的坚定决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们可能对此无动于衷,这不仅是戏曲与时代节奏有脱节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宣传的偏离和没有重视从小培养戏曲音乐的误区。音乐教师应利用好音乐课这一特定的优势条件,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戏曲知识,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戏曲知识,相信长久以往,学生们会喜欢上戏曲音乐的。


  2.歌剧


    歌剧是由欧洲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剧种,是音乐、艺术、文学、舞蹈、美术等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解放后,我国老一辈音乐家、剧作家共同创作了不少举世闻名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歌剧。如《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绣红旗》(《江姐》)等,都是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的佳作,可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学唱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3.器乐


  早在周朝时(约三千年前左右)就产生了民族乐器,品种达100余种,在世界上影响很大。音乐教材中有我国民族乐器与民族乐队的知识讲解,再配以相关的音乐欣赏,这为我们学生学习器乐知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素材和更为感性的认识。用我国古老的乐器演奏的《流水》被送往太空,科学家希望这支琴曲在浩渺无限的太空中,为地球上的人类找到天外的“知音”;我国的民族乐器的典范——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由美国冰上芭蕾舞团改编为《蝴蝶舞》;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旋律,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像古琴曲《高山流水》、二胡曲《二泉映月》、唢呐曲《百鸟朝凤》等著名乐曲让学生听赏,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对我国民族乐器产生情感。在我们教学生学习、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爱好。

  三. 让民族音乐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多方面的力量,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从学校来讲,不仅在音乐课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例如:举办民族音乐知识和作品的讲座,组织民乐学习小组,学习民族音乐演唱演奏比赛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学唱民歌、学习演奏民族乐器,给他们多听民族音乐;在社会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都要积极宣传民族音乐,引导人们学习、热爱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结论

 

实践证明,常以健康音乐、高雅音乐为伴,能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审美情趣,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学习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音乐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削弱流行歌曲在学生中严重泛滥的有力武器,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自觉去欣赏更多类型的音乐,建立健全的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书目】

[1]王次.《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2]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3]吴跃跃.《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4]许民,顺通,辛琪.《音乐作品欣赏实用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12

[5]广西中小学《音乐欣赏》编写组.《音乐欣赏》[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