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跳远助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决定运动员试跳的成绩。通过资料分析,提出跳远助跑的距离、启动方式、加速方式、助跑的节奏、助跑最后几步的技术和心理是影响助跑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跳远、助跑、准确性、分析
1、 前言
是跳的基础,跳是跑的发展与结果。跑不好,自然就跳不好,运动员助跑准确性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技术的发挥和比赛的胜负,纵观近年来世界田径一流名将,象卡尔.刘易斯、鲍威尔、比蒙等运动员,就会发现跳远运动员要想跳出好成绩,助跑准确性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重视和研究跳远助跑准确性十分重要。本文就影响跳远助跑的准确性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2、 研究方法
分析法。通过收集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相关资料进行比较与分析。
3、 讨论与分析
3.1助跑准确性的重要性
跳远运动员助跑的准确性与助跑的速度、助跑的节奏以及起跳能力等技术环节相比较,助跑的准确性常常被一些教练员所忽视或不够重视。在当今运动员水平十分接近的比赛中,跳远的胜负往往就由那么几厘米所决定,许多有实力的选手常常由于助跑准确性较差,而失去夺冠或取得好名次的机会。统计数据表明,雅典世锦赛男、女跳远前八名的运动员均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如男子前八名平均正式成绩为8.12米,但有效距离却为8.43米,皆有踏板不准的原因而平均成绩损失0.31米,由此可见,即使是世界一溜水平的跳远运动员在助跑准确性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运动员助跑的准确性能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跳远技术的发挥和比赛的胜负。目前世界高水平跳远比赛助跑成功率为75%左右,而我国的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国内外一些重大比赛中,助跑成功率大大低于这个比例。大量的事实表明,跳远助跑的准确性差,成功率低,是影响我国跳远成绩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见表1)。
表1 高水平男子跳远比赛助跑成功率统计 |
|||||||
运动会名称 |
总跳次(次) |
助跑成功(次) |
助跑犯规(次) |
助跑成功率(%) |
助跑失败率(%) |
时间 |
地点 |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决赛 |
52 |
39 |
13 |
75 |
25 |
1986.8.6 |
美国洛杉矶 |
第十四届欧洲锦标赛 |
60 |
45 |
15 |
75 |
25 |
1986.8.27 |
德国斯图加特 |
第二届田径锦标赛 |
59 |
46 |
13 |
68 |
22 |
1987.9.2 |
意大利罗马 |
第五届全运会决赛 |
75 |
47 |
28 |
63 |
37 |
1983.2.23 |
中国上海 |
第六届全运会决赛 |
60 |
41 |
19 |
68 |
32 |
1987.11.27 |
中国广州 |
3.2助跑的距离
多跳远运动员常常不能准确地确定自己的助跑距离。不是过长,就是过短。助跑距离的长短,既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也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运动员跑动中的加速能力。这一能力,可以根据运动员的30米和100米跑的成绩加以确定。在助跑距离过长的条件下,运动员在跑到距离踏板很远的地方就达到了最高速度,造成最后几步速度、节奏和效能的下降。而助跑距离过短,运动员则难于在起跳前尽可能达到最高速度。
但是,助跑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运动员加速度能力的提高和30米与100米跑成绩的提高,助跑步数最好应做适当的增加,也可以根据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天气状况、跑道情况以及风向情况改变助跑距离。在逆风的情况下,助跑距离一般要缩短30~50厘米;在条件有利、运动员斗志旺盛的情况下,助跑距离可适当延长20~40厘米。
3.3助跑的方法
助跑的起动姿势直接影响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助跑的起动姿势有两种:一种是从运动状态开始,另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从运动状态开始的起动姿势分为走动式和跑动式。走动式是运动员走4~6步准确踏上助跑的起跑线。跑动式是运动员慢跑4~6步准确踏上抓破的起跑线。从静止状态开始的起动姿势分为站立式和半蹲式。站立式是运动员把双脚放在起跑处作好准备怕的姿势,然后进入跑的状态。半蹲式是介于站立式和蹲距式之间的一种起动姿势。
从静止状态开始的起动姿势技术容易控制身体的姿势,使起动时双足站立距离、双膝关节弯曲角度、上体前倾角度等,容易保持一致。从而使起动的蹬地力量、速度及步长增加的规律等保持稳定。虽然行进间起动不如站立式起动那么容易控制身体姿势,但比较容易发挥出助跑的速度,对准确性踏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运动员一般喜欢采用静止状态姿势。不管采用那种起动姿势,运动员最好事先体会每种姿势的特点,然后从中选出最合适自己的方式。有资料对第二届世界锦标赛女子跳远前12名助跑起动方式统计。(见表2)
表2 第二届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动方式统计 |
||||
名次 |
成绩/M |
姓名 |
国家 |
起动方式 |
1 |
7.35 |
乔伊娜 |
美国 |
站立 |
2 |
7.14 |
别列夫斯卡亚 |
前苏联 |
行进间 |
3 |
7.13 |
德雷可斯勒 |
前民主德国 |
站立 |
4 |
7.01 |
拉特克 |
前民主德国 |
站立 |
5 |
6.99 |
契斯佳科娃 |
前苏联 |
站立 |
6 |
6.89 |
瓦留凯维奇 |
前苏联 |
行进间 |
7 |
6.8 |
英尼斯 |
美国 |
行进间 |
8 |
6.63 |
拨格曼 |
澳大利亚 |
走2~3步 |
9 |
6.5 |
尼诺娃 |
保加利亚 |
站立 |
10 |
6.45 |
穆湟娃 |
保加利亚 |
站立 |
11 |
6.39 |
艾乔尔斯 |
美国 |
站立 |
12 |
6.11 |
戴姆西茨 |
丹麦 |
站立 |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加速方式分为平稳加速和积极加速方式两种。
平稳加速方式即平稳的加速跑法与加速跑基本相同,特点是开始阶段步频较慢,然后逐渐加步长或在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助跑的最后几步保持步长提高步频。平稳加速方式的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是逐渐、均匀而平稳地惊醒,而且跑的动作轻松、自然。许多优秀运动员都采用这种方式。
积极加速方式即积极加速助跑,其特点是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能较早地摆脱静止状态并获得较高的助跑速度。积极加速的跑法是助跑开始几步的步长较短,步频较快,上体前倾度也较大。这种助跑方式适合于绝对速度比较快的运动员。但因助跑动作紧张,起跳的准确性差,所以世界上的优秀运动员很少采用这种方式。
传统理论认为,助跑最后几步的步长比例关系应为中、大、小,即倒数第三步中等,倒数第二步大,倒数第一步小。然而,这种步长之间的比例是人体的自然表现形式,是自然形成的,如果要求运动员有意识地去做,势必会造成最后几步的动作僵硬和变形。实践表明,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几步的步长(见表3)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点和助跑技术特点有明显关系,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训练和比赛时要强调最后几步的节奏,而不是强调最后三步步长的比例关系,并且最后几步的步长要体现运动员的特点,不能强求用统一的模式去完成最后几步的助跑。
表3 助跑最后3步的比例关系 |
||||
姓名 |
成绩(m) |
倒数第三步(m) |
倒数第二步(m) |
倒数第一步(m) |
比蒙 |
8.9 |
|
2.4 |
2.57 |
鲍威尔 |
8.95 |
2.42 |
2.52 |
2.25 |
刘易斯 |
8.91 |
2.5 |
2.67 |
2.39 |
跳远最后几步的助跑是整个助跑速度的关键。在追后几步助跑中,既要保持高速度,又要做好起跳的准备。这是个难度较大的技术环节。因此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往往体现在这一阶段。最后几步的助跑技术,优秀运动员主要表现为两种特征:一种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步频明显加快,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的助跑技术节奏。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特征。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后一种跑法。这种助跑技术有利于保持和发挥最高助跑速度,最后几步呈加速状态,使助跑和起跳的衔接更加紧密。
3.4组跑的节奏
跑节奏主要是指运动员发挥最高速度、快速合理地进入起跳的方式与方法。速度是步幅和步频的综合效果,当步幅和步频增加时,运动员的速度就会增加。当腾起角一定时,助跑速度和跳远成绩的关系成正比,即起跳前跑动速度跳高0.1米/秒,就可以使跳远成绩提高1%~2%。
管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在起动方式、加速方式等方面个不相同,然而,他们在助跑中的节奏,尤其是组后几步的节奏却是十分相似的,也就说,从起动开始后要逐渐加大步长和加快步频,到最后4~6步则主要是加快步贫,同时尽可能保持步长(可能稍微缩短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快速地踏板起跳并对踏板准确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3.5助跑的心理
随着现代运动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运动竞赛日趋激烈,比赛场上的胜负之争,不仅是运动员身体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竞争,而且是心理能力较量。在跳远比赛中,运动员出现踏板不准也是由于各种不利于运动员的心理障碍所致。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消沉或冲动以及个性异常,害怕犯规、最后几步无矢地调整步点、精神紧张导致动作僵硬,技术变形等等。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固定助跑节奏、步幅和步频,导致不能准确踏上踏板。因此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很重要,具体方法和手段非常多。它既有一般心理训练方法,又有赛前心理训练方法。一般心理训练方法包括放松训练、思维训练和注意力训练等等。赛前训练的主要方法有模拟训练、自信心训练、赛前程序训练及赛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消除等训练方法。方法虽多,但我们不能拿来就用。要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只有这样做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结论
4.1随着跳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把跳远助跑的准确性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想达到高水平和不断提高成绩,必须具备完善的主怕技术和温度的助跑步点和节奏。
4.2助跑距离的长短是由运动员在助跑 中的加速能力决定的,加速能力越强助跑距离就越长。
4.3助跑的起动姿势和助跑的加速方式对运动员不做强求,是由运动员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并固定下来。
4.4助跑的节奏越好、助跑速度的利用率越高,跳远成绩越好。
4.5心理状态于放松、自然越有利于整个比赛的技术发挥。
参考文献:
[1]徐锋 跳远项目中助跑的关键性探讨与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9(1) 89-92
[2]蔡元发 影响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的因素及克服方法 体育科学研究 2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