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作者:何艳芬    |    发布日期:2013年09月13日
点击次数: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

高一数学组  何艳芬

高中数学是高中较难的一门学科。经常听见老师常常抱怨自己上课是在“对牛弹琴”。在我省即将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前景下,数学教学应该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在这里本人就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从新课标的课本中告诉我们,现代数学已经不仅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更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深刻而丰富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数学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一个完整的数学认识呈现给学生?回顾旧课程情境下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教学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要预见学生活动

备课要设计课堂动态过程。现代教学观点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使 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监控和调节,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这个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如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或提出一个有很强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一种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准备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考虑到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中的任意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障碍,尤其是对高一的新生。在初中学生的认知都是从特殊到一般,在这里能不能也借用初中的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来讲授单调性的定义,让学生参与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这堂课中,笔者就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与学生展开讨论,借助多媒体工具让学生自己发现定义中的任意性。通过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只是有两个点满足单调性的定义是不行的,而且有学生还举出反例说明这一问题。达到了我备课的目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实施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教材中的例题后的附注内容,为学生总结数学方法与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在作业布置环节可安排AB两组习题,在习题中带有*号的题目和B组题,作为基本要求的拓宽,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课堂教学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介绍圆锥曲线的时候,课本的引言部分的图形的截面图形就是各种形式的圆锥曲线,如果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将这些曲线分别作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这一章的兴趣,拓展其视野有很大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灵活、有效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合作,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提问,不仅要做到以上所涉及的四性,更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时候,通过实际的例子(如细胞的有丝分裂,物质的裂变等)学生得到了指数函数的形式即

通过一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

会有什么问题?(如 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会有什么问题?(对于   都无意义)

又会怎么样?( 无论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其次,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好,即质量和数量,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

再次,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

课堂里,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知冲突,聪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进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

例如若学生从教科书中已经看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要求 为什么不行?

若学生只给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 )、二次函数( )中的限制条件, 思考指数函数中底数的限制条件。

最后,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李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三、练习要有针对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解题策略的掌握,思想方法的运用,并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体验、感悟了多少。要想在教学中要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就要精心的设计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完指数函数后设计这样的练习

已知指数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 ,求 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

2.练习:(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的大致图象,并说出这两个函数的性质;(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为下节课比较底数的图像做准备。

一节课的课后练习应该是针对本节课的所授知识,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后练习就是一本练习资料,没有很明确的针对性。而且在课后的考试检测中,特别是高一、高二的测验中经常出现一些高三第一甚至是第二轮的练习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没有什么作用。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自身的看法,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