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兰意鲜: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方法的点滴之谈

作者:兰意鲜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工作也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为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高中生物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生物界的一般规律和一些简单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相比初中生物知识,高中生物的知识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问题,谈谈几种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达到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提升成效 

高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的关键。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究,自由地发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在活跃与主动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这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追求。

高中生物涵盖的知识面很广,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生态学的知识内容都有涉及。学习过程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并且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并做到运用自如[1]

一、改进新课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有效教学的目标。要依,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首先在导课方面下功夫。

1.通过前后联系来导入新课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及过,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进行前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如“神经调节”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抛出一系列的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勾起脑海中的原来知识,快速作答,有一定的学习成就感。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导入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新课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先展示这样的资料:“澳大利亚的杏仁桉树一般都高达100,其中有一株,高达156,树干直插云霄,有五十层楼那样高。在人类已测量过的树木中,它是最高的一株。鸟在树顶上歌唱,在树下听起来,就象蚊子的嗡嗡声一样”。然后引出问题:植物是怎么吸收水分又怎么利用水分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教师在教学生物时,要紧扣学科特点进行导入,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也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例如在选修课本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吃海鲜后全身就会出现红肿斑点?我们将这种症状称之为海鲜过敏症。海鲜过敏症在生活中能见到也会听到过,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对它多多少少有了一些认识,感受尤为深刻,也就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期望,因此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教师在学生产生想解决问题的急切心理基础上,引导学生必须先了解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和过程,顺利进行了新课教学。学生带着需求、渴望上课,自然提高了听课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例如,在学习酶的特性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亲身体验,在洗衣服时用了加酶洗衣粉,为什么需要用温水浸泡?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知识。

4.通过总结式导入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贯穿高中生物知识的主线,每学完一章的内容,在开展下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总结一下已经学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从而引出下一个生物的基本特征。以使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实施情境教学,开启学习的动力

就生物知识本身而言,它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保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这样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心向。

针对新课改理念,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高中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它既是一个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的具体的环境,也是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人物之间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2]

1.创设问题性情境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的矛盾入手,设计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奇趣性和想象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分析、去想象、去解决问题,开始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

又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时,教师可以如下设问:①植物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②什么是向性运动?③向性运动的产生是哪种激素调节的?④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师还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我们人类在受到阳光照射时会眯起眼睛,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感光的部位是眼睛。那么胚芽鞘的感官部位在哪呢?这样学生对胚芽鞘感光部位就比较容易理解,印象也比较深了。

2.创设实验性情境

许多学校实验课,学生只是机械地按教师的指令去动手,使他们对将要做的实验毫无新奇。“获得知识是一种欢乐, 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所以生物实验教学首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好奇而自觉动手,主动观察[3]

例如在指导渗透作用原理的实验:该实验半透膜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一环。半透膜可选择的材料很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材料,如鸡蛋的卵壳膜、鸡的嗉囔、动物的膀胱、肠衣、鱼的鳔、种子的种皮等;另一类为非生物材料,如醋酸纤维薄膜、玻璃纸等。让学生课前尽量广泛地收集实验材料,课堂上分组实验、比较,列表对比,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学生讨论汇总后认为:两类材料相比,非生物材料比较好,而生物材料不仅取材麻烦,且材料一般较厚,影响水的扩散速度,使水柱上升速度太慢,影响直观效果(生物材料中,以鸡蛋的卵壳膜最好,鱼鳔较好,猪膀胱同样条件下液面上升很小,不适于演示实验),生物材料皆较粘软,不易捆扎密封。结果,课堂气氛热烈,即使那些平时不太认真的学生也在认真细致地操作、观察,一旦获胜,感到由衷喜悦。

3.运用演示法开展教学

生物教学中各种模型、标本、挂图、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都具有鲜明的线条色彩,特别是录像、电影教学还含有悠扬动听的特殊韵味,都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感受真切,留下的视听表象深刻,记忆持久性强。生物教具种类多样,形式各异,只有依据教材内容、知识层次和课型特点来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教具使用过多、过杂,会导致学生只图看“热闻”而冲淡主题,浪费时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具进行合理选择,力求发挥其最大作用。

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相关的实验过程及课本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用具(如橡胶泥),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模拟演示,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对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这样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这祥使教学精境更具真实感和诱惑力,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强烈地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4]

三.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倡导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是模拟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收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保持一致,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 并发展自己的个性[5]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结论。

如:在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请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做了个小游戏。规则是:第一个同学手沾面粉,然后和第二个同学握手,第二个同学又和第三个同学握手,依次类推。最后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同学的手上是否都有面粉。游戏一结束,结果也一目了然。因此得出结论: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播途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做个协助者。这样的方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上的知识,然后组织兴趣学习小组,让他们先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努力收集有关资料,整理资料,根据已有的实验设计知识,然后利用学校周边环境和实验室的条件,在课前一周进行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在课堂上,邀请兴趣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现场模拟他们本组的实验过程,并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针对他们模拟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让全班同学进出讨论,交流。

在此探究实验中,利用分组活动来进行,以此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老师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四.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更形象的理解课本内容,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生物课堂的语言表达上,教师可以用上一些闲言碎语,以求缓解学生上课的枯燥情绪,求得一乐。

比如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的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解释为在细胞质遗传中,卵细胞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股份,自然拥有决定权。而在细胞核遗传中,卵细胞和精子各占50%的股份,所以两者平起平坐。

又如在微生物的代谢中,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不同的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发生障碍会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死亡;而次级代谢产物并非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而且不同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同。对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我用上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解释为:家庭是微生物,幸福是初级代谢产物,而不幸是次级代谢产物。

五.练习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不少学校已明确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例如,在讲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时,列举婴儿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动,请学生辨别等,其检测和巩固效果都非常好。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六.结课“留白”,收获有效教学

结课时“留白”,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无限,给学生以“课尽意无穷”的回味,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不断地、自主地探索。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的授课过程中,通过探究引入,布置学生的课前的实验探究,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课后布置探究课题:请同学们运用实验设计规则,探究一个真实问题:妈妈从水族馆买了几棵水草回来,让小明放在水族箱內,说水中就会有较多的氧气让鱼儿呼吸,充满疑惑的小明想让这几株水草释放出更多的氧气。让水草释放出更多的氧气的办法有哪些?你可以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有效教学不是看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使学生懂科学、会思考、能合作、爱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新课标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课程观念,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意识,随时注意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新进展,并且要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白云.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三个超越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学研究),200514(7):55.

[2] 陈受星.高中生物情境化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报),201022(1):109-112.

[3] 谭英.生物情境教学法初试[J].黑河学刊,2001(1):59-60.

[4] 幕俊玲,浦克利.科学演示直观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6):66-67.

[5] 杨金玲.对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理解[J].教学与管理,2007(12):135-1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