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核心价值观六
二中人乐于为善。
---《与人为善》班会课案例
1. 案例主旨
在充满竞争压力、充满功利诱惑的现实生活中, 初涉人生的高生难免会遇到许多困惑,什么是善良?我们为什么需要善良?怎么做到与人为善?这是我们经常反思的问题。本次班会课案例旨在通过学生的体验交流活动, 使学生感悟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 理解善良的要求,体验与人为善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为善。
2. 案例背景
2.1 案例背景及教学目标
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如果社会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会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但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人要么表现得冷漠无情、自私自利, 只管自己的利益, 做事斤斤计较, 不愿意帮助他;要么表现得盛气凌人, 挖苦、中伤、贬低和伤害他人而无动于衷。因此加强善良、仁爱、宽容、助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 无疑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
根据需要,我将本次班会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情感体验中去感悟善良,理解善良,体验善良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从而践行善良。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明白善良的内涵和要求。教学难点为:让学生知道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助人为快乐之本!
2.2 课堂结构及设想
本课的大致思路是: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去,“感悟善良——理解善良——体验善良——践行善良”。
教学结构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板块感悟善良:学生真情体验互动导入课题,通过聆听朱郁忠的故事感悟善良的含义。
第二板块理解善良:通过爱心体验站从唐山十三农民——汶川大地震——铜梁(学校爱心捐款),让学生从情感上深化理解善良。
第三板块体验善良:开展“善良大使”的评选,采访善良大使,帮助身边的同学,让学生体验与人为善给他人带来的快乐,明白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的道理。
第四板块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齐唱《爱的奉献》中结束学习。
3. 教学内容
3.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义与要求
讨论上述事例,教师注意引导把握好:被捉弄的经历的性质和感受、讨论的方向和深度。
明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即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梁楚睦邻”的故事,加深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含义。
课堂活动:列举日常发生在同学们之间的一些恶作剧,让学生来设想,假如遭到捉弄的是自己,会是怎样的感受?你是否还要将这些不好的感受强加到其他同学身上吗?
理解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提出的要求,即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3.2 明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
阅读“小乔的故事”,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自己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我们不能只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而不管他人,只想得到而不愿付出,最终将什么都得不到。理解《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要想别人关心、尊重自己,那自己也应该关心、尊重别人和帮助他人。
课件展示寓言故事: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驮了相对少量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一些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正乐得轻松呢。”不久,驴子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列举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例来印证说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
揭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时时处处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情感,才能与人友善相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交往中需要相互理解。
情景活动(课件展示):车上的和车下的一个人在慢慢地过马路,任凭身后的汽车喇叭叫个不停,他却仍然不慌不忙,一副很不情愿让路的样子,嘴中还嘟囔:“你着急,谁不着急?有种就开上来吧!”后来,这个人坐到了汽车上,又非常讨厌那些不及时让路的步行者和骑车人,甚至动不动就出言不逊:“怎么?找死啊!”阅读“管鲍之交”的故事,体会被人谅解的感受,对比“车上的和车下的”故事中那个人的前后不同感受,引导学生明确在与人交往中应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他人之所想,理解至上,学会宽容他人。
师生进一步讨论:是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
——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达成理解的心理机制情景活动(课件展示):《小蓉和母亲为失主着想》的事例,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情境中调换角色后的心情。理解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关爱。
学会理解欣赏他人。
课堂活动:比较用欣赏的眼光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同一个人,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当你看到了这个同学的长处或优点,是否会觉得他很可爱,你愿意与他交往;而当你看到某人一无是处时,你是否还愿意与他交往?
明确学会理解和欣赏他人的重要性——老以挑剔的眼光看待人,不懂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就难以做到与人为善。
因此,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情景活动:找找同学的长处或优点(先按课本设计填空,然后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4. 案例反思
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个社会需要善良,我想通过一些让人震憾心灵的故事,图片,视频唤起某些同学的善良之心,体验与人为善,给他人,给我们自己带来的快乐。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由于现实生活的一些不良影响,加之学生处于青春期多少有些叛逆思想,而且要想在一节课时间里让他们能够认识,理解,践行善良是有一定难度的。还有就是在素材的搜集、运用以及多媒体与教师情感投入等方面还要下功夫,要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整堂班会课课氛围不是很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