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导控—自学—点拨”式教学模式初探
黄家宽
当前不少的高三历史课堂教学由于深受教师固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支配,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课堂教学大致表现为:或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很少有对教材的主动钻研和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或是学生漫无目的地翻阅教材,教师则无事可做。这样的复习模式没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带着对新课程改革的向往和追求,经过多年的探索,设计了高三历史复习“导控—自学—点拨”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笔者在此和盘托出,以求抛砖引玉。
首先,目标导控,指引方向,激发活力
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研究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选择和确定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可以达到也应该达到的教与学的任务。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从而减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当代的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因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对新的学习过程、结果和评价充满期盼,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实施中应该注意:第一,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认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为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着力倡导的需要,又是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的需要,更是学生成人、成才、成杰的需要。第二,教学目标不宜太宏观、太简略,应该具有明确的、准确的指向性。第三,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因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性。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目标,能够体验到成就感,才能真正树立起信心。第四,教学目标最好在每堂课开始前,尽可能地创设多种恰当的情景、采取多种方式发放。第五,在落实教学目标时,学生既要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要有合作、交流的时间。
其次,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质疑答疑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必要的。自从高考采用“3+X”模式以来尤其是2004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十分突出地体现着“返璞归真”的特点。因此,笔者是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第一,抓住“子目”,找准角度,理清思路。“子目”是指的子目标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心问题。找准角度就是围绕“子目”这一中心问题,准确找出教材阐述或说明的角度,如原因、条件、性质、特点、结果、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这既有利于学生明确知识点解决哪一问题的哪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理清了子目内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分析段落,抓住论点,做到史论结合。分析段落的构成,抓住论点即中心句。抓住论点的方法,或是找出教材的中心句,中心句大多放在段首,有时放在段尾,偶尔放在段中;或是自己提炼关键句或关键词,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围绕论点来掌握史实是历史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把相关史实整合成有机的整体,从而有利于孤立地学习历史。第三,分清句子成份,理解关键语句。分清句子成份就是分清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些关键语句,如重要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就可以利用该方法来深化理解、准确掌握。例如,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对封建统治政策进行局部调整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对这一句话仔细分析,就能准确把握王安石变法的阶级属性、改革背景、改革对象、改革层面、改革目的等角度。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把散见于教材的某些概念的知识归纳成完整、准确的定义。第四,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前三点方法主要解决了微观分析。同时教学还必须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即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原则,分析每一节、每一章、每一单元以至整个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在联系。瞻前顾后,就是按纵向整合知识以便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比如,整个世界史可按资本主义(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殖民主义(这可以作为资本主义的对外关系)、民族主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等线索来整合。左顾右盼,就是按横向整合知识以便把握同一时期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应把这两个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整合相关知识,提纲挈领地将厚书读薄。这样就可以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照课时教学目标采取上述阅读方法落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这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具体表现。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善于营造“问题”情境,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对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及时加以肯定。此时,教师应该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一阶段的“点拨”作准备,同时进行个别指导。
最后,教师点拨,突破“重难”,训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