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以明智”,历史学科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来增长见识.但是,有的学生觉得历史课不是老师拿课本读读划划就是要他们死记硬背,因而不喜欢历史课,或者认为只要背得多和考前突击,应付历史考试了事.当代教学论要求“教师智慧地教,学生聪明地学”,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磨练学生的思维等方式和方法,实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历史教育是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来实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历史知识所包含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来培养成人文素养与完整人格,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将来生活与理想人生做准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历史知识的传授,一方面保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或以后能使学生成长为有用的人,即运用知识培养人,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更是应担当的责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在历史教学中借鉴与运用“形真”、“意远”、“理寓其中”为特点的情景教育理论,从教学情境需要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氛围或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在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历史知识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能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引起怎样的思考和如何思考与借鉴,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历史是过去时,历史课堂教学所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时空相隔久远,学生很难体会当时人物的感受,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意义,教师更难触动学生的心灵。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历史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构建知识、提高能力。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创设历史课堂情境呢?
1 可以借用现实生活与历史相关的素材来创设情境,问题创设与乡土气息相结合。学生总觉得历史很遥远,怎样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呢?我讲授高一历史《中法战争》这一内容时,就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同学们乘坐到校的公交车8路车终点站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2)钦州的街道以历史人物命名的有什么街道?从学生熟悉的事情讲起,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看起来很普通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因为这是他们熟知的事情,所以刚说完就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8路车的终点站是永福广场,和刘永福有关。”“钦州市区内有永福西大街,永福东大街,子材大街。”他的回答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接着还有学生说道“还有永福小学”整个教室弥漫着轻松活泼的气氛。“刘永福和冯子材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让学生阅读课本,他们都很乐意去寻找答案。通过学习课本的内容,学生知道了刘永福、冯子材的英雄事迹,我再提出几个问题:刘永福故居为何又叫三宣堂,它里面有个济民仓是怎么回事?钦州哪两所中学的建造是得到冯子材的赞助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看资料。在下一次课做介绍,通过自己动手整理资料学生了解到英雄人物的另一面,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再有讲授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先提出钦州港在建港庆典时邀请的嘉宾为何有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芬?为何钦州港的逸仙公园里立的是孙中山的铜像?让学生先查阅资料参与学习,再选学生来主讲。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了解历史和现实生活史有密切关系的。更深刻地了解历史背景,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2 善于捕捉学生的质疑,利用瞬间的火花创设情境。由学生的发题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 有句名言说得好:“谁最能推动自己,谁就最先取得成功!”,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后,听到有学生轻声说以后中国和日本还有没有战争呢?我觉得这个话题不错,以这个作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发表看法,结果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要是打,理由是历史和现实的因素造成,台湾问题等等,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不会打,理由是历史的教训、中国的和平政策等。再提到台湾在古代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学生都很积极参与。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根据学生的差异给予引导、激励会促进其思考和创新。
3 引用材料设问。 如学习了李鸿章,如果直接问李鸿章是怎样一个人物,显得过于平淡无新意,但引用梁启超的话就不一样了,他叹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由此让学生讨论,再作总结。再有袁世凯这个人物,先引用:“袁世凯千古 民国万岁”学生一开始觉得怪异,看不懂,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联的角度看,他们就恍然大悟。心领神会了。再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从而掌握了有关的历史知识。
4 假设角色,叙述历史。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广州(1840——1865年)的一个市民你会看到什么新的现象?让学生阅读资料,动手写作。穿越时光隧道,体验历史。学习到高一下册的革命圣地,让学生设计“红色之旅”的线路图并写出解说词,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做介绍。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伙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的思考兴趣,在学习兴趣性的思考中,再以引导者的角色,促成学生的思考成果。
5 创设有悬念的问题,教学过渡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若干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在其衔接处创设“悬念”,课承上启下,理顺内容板块的关系,从而更有效的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时,创设“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在天京11年,期间除了以次乘坐由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杨秀清外,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过渡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6用图片、影视资料再现情境与创设情境,这种方法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播放“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射出的炮弹落在日本的船舰上却没有爆炸,旋即是日军看着哑弹在狂笑。学生在后来分析战争的失败原因时都没有忘记这一画面。一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让学生体验到那段同仇敌忾的历史。但是在播放图片音乐时,教师要辅助启发式的动情讲述,以免产生负面的效果。
总之历史情境教学的策略,就是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历史韵味的历史情境,引起学生再现教材角色、探究课程内容的兴趣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感知与体验,着眼于思维的发展,通过知识的运用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领悟历史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