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农能干:做个用心的老师

作者:农能干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1日
点击次数:

 

摘要】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德育渗透进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做人。本文利用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渗透国情教育、环保教育、科学的人生观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关键词】化学课堂、德育、爱国主义、国情、环保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基础学科,特别是高中化学的内容更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很容易感兴趣并喜欢上化学。因此,我们老师如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这样就会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具体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1.用古今化学史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的湿法炼铜及造纸术、制火药等四大发明都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近代,我国的化工业也飞速发展,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70年代,合成人造金刚石;1981, 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功能的核糖核酸; 1993年底至1994年初我国研究人员于能在硅表面出的最小汉字中国等等。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伟大成就都是我国化学工作者对现代科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如果课堂上利用这些生动丰富的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用科学家事迹教育学生

在旧人教版高中必修课程中钠的重要的化合物教学时,介绍了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驱者候德榜的事迹。他从小胸怀大志、热爱祖国,担忧旧中国的科学落后和贫困。于是,他发奋学习到美国留学。学成之后,他放弃了国外高新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国。回国后,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他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通过这些内容的穿插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为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奉献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永不气馁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史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历史,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推理和实验的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初中教材中介绍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推翻“燃素理论”从而发现氧气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取植物色素制成酸碱指示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我国制碱专家侯德榜等其他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孜孜不倦地探索了一生的故事,让学生既能学习化学知识、了解科学史实,又能从中感受到: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失败、挫折,只有及时把握机会,多思考,多行动,不怕失败,不断追求,坚持不懈,永不气馁,才可能获得成功,明白“成功”来之不易。同时也让学生们很受鼓舞,激发了他们为人类和祖国的未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有得天独厚的学科条件。化学教师应努力创造化学实验的机会,或演示或分组或布置家庭小实验,或演示下放分组或补充趣味实验。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都应严格实验规范操作,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品质。对于失败的或效果不明显的都应重做,以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国情教育的渗透

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思想品德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国家的一些紧缺能源在化学中可将国家公布的有关统计数据的原因告诉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拟编成习题,让学生进行化学思考、练习,使学生对能源危机有所了解,同时把我国的国土资源、矿产资源从世界部分国家进行比较,在进行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有关内容教学时,从水资源在我国也不丰富,算得上中度缺水国,而且各省市水分布还不均匀,也有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爱护水资源的好风尚。在学习H2COCH4的化学性质时,结合化学与能源的关系,特别是绿色能源,分析H2作为氢能源的3大优点:原料来源广泛;发热量高;生成物是水无污染。CO作为能源的优点和弊端(CO有毒)对空气带来污染。CH4作为能源对我国广大农村的能源、环境卫生、农作物的肥料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潜意识的要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国情教育。

三、环保知识的渗透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挖掘化学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比如在讲到二氧化硫时,就可以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它能导致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庄稼。再如,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我国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分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以,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的有效措施。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Cl2)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五、行为习惯的渗透。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同时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总之,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生活,有效利用很多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材施教,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灵活性。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用心,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