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说出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②会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运用这一原理解释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
2.技能目标:
① 能版画并解释热力环流并形成模式
②能在图中画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运动方向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大气运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它是学习大气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大气运动的入门知识,更是后面学习三圈环流的铺垫。
2.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面变化和实际应用。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将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引用初中物理气压知识,设置问题由浅入深,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点燃蜡烛放在教室门口,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方向引出大气运动。学生自学大气运动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造成各纬度受热不均)
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回顾旧知识——“气压”的基本知识
先带领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气压”的相关知识(等压线、等压面),并明确“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原则。举例:山顶空气稀薄。
2、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图1)
①假设地表受热均匀:等压面是与地表平行的
②实际地表受热不均:地表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③难点突破:等压面的变化。热力环流使得等压面和地表不平行,利用旧的知识“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分析形成新的等压面,导出等压面发生了变化。
第三环节【知识探究】
探究活动一:城市与郊区之间能否形成热力环流?版图引导学生回答(图2)
问题一:这一热力环流对城市的大气环境有利还是不利?
问题二:若需在该市建一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在何处?
问题三:对城市进行环保,在什么位置植树造林最有效?
探究活动二:山谷间能形成热力环流么?读看材料:(图3)
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请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失”在哪里?
(用热力环流原理版图引导学生分析:白天吹谷风,形成地形雨)
探究活动三:海陆间能形成热力环流么?请看材料分析(图5)
话说诸葛亮在葫芦谷失算,郁闷之际,去到海边散心,那么在烈日下,他的披风是吹向陆地,还是吹向海里?(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白天吹海风,披风应吹向陆地)
第四环节【课堂反馈与提高】
1、画出晚上的山谷间的热力环流—山风(图4)
2、画出晚上的海陆间的热力环流—陆风(图6)
第五环节【等压面的分析】(图1)
1、画出高空和近地面变化后的等压面
2、比较A、B、D、F四地气压大小(B>A>D>F)
第六环节【板书设计】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表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3、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风从郊区吹响城市)
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
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五、教学反思
我在整个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运用三个知识探究来巩固常见的热力环流。因此,我在教学中以灵活的教学形式、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获得理性知识。
常见的热力环流模式如白天的山谷风、海陆风分析完成后,请学生动手绘画晚上的山谷风、海陆风,既锻炼了学生绘图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充分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当然由于课程容量大,需让课堂更加紧凑,并强调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就是分析风的形成的重要依据,为下节课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埋下伏笔。
附:本节课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