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李景芬:落实课堂交往 激发学生潜能

作者:李景芬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07日
点击次数:

摘要交往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课堂教学能真正落实交往,不但可以让学生增值知识、丰富体验、活跃思维,激发潜能,还可以培养品德、健全人格。本文着重探讨落实课堂教学交往,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落实  交往  激发  潜能   

 

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而且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交往的缺失和阻隔,存在着“虚假交往现象”,比如交往的形式性、交往的独裁性等,致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念 ,研究疏通、创造课堂教学交往的种种途径,使课堂教学交往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氛围是实施真正交往的前提,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吸收他人的见解,想出更好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转换角色,以合作者、伙伴的角色与学生交往,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尊重而不是敬畏,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形成可持续循环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再次,在交往过程中主动地接近学生,既可了解学生的要求,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评价要,又能缩小交往的空间距离,提高亲和力。

总之,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于话题的提供者、交往环境的创设者、课堂教学的主持人,是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和欣赏者。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上师生互动,大都问些简单的问题,师问生答,有思考性的问题还没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老师就自问自答,师生交往、互动只是一种形式。课堂交往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交往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去感受知识,还原教学本体。教学只有在真正的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习得的知识才是“真知”的,增长的能力才是“真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切”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是“真正”的。

要真正落实课堂交往,这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交往是平等的,不要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应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提高课堂交往的实效。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三、创设有效情景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怎样创设情境呢?有效情境创设要体现 “趣”

——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情境贴近期学生生活,既能有效激发其学习欲望,在交往时又有“话”可说。

 ——能激学生思维。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加强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经过第一堂课轻松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而学生的心态放松,对新学科知识的心理忧虑得到缓和,也会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了一种“企盼心理”。

——内容真实,形式要朴实 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不能为情境而人为编造;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力争朴实无华。

四、采用灵活多样形式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能改变学生被动“听答”的状态,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强师生及学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

师生交往,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生生交往,可引起不同见解、观点的碰撞,引发认知冲突,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交往语言,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交往的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让学生执教、个别指导、小组学习讨论、组际辩论竞赛等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激发灵感,产生新的观点、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交往,学会分享与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品德培养,人格健全。

 

参考文献

[1]张希希,论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2]余文森,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