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但回顾2012的高考备考,反思得失,对今后的高考备考及教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成绩分析
1.平均分:180.67分,高于去年。一方面是今年的文综试题难度略低,另一方面,平时复习比较注重基础。
2.最高分:我校文综最高分——242分(广西文科状元——246分),其中
28班:242分(宋为海)
29班:234分(张广黎)
32班:237分(黄师哲)
与全区相比,在尖子层面,我们还存在差距。
3.尖子生文综成绩:
28班:方宇文——230分 梁思宁——230分 黄思进——224分
韦昕林——214分 邱 丰——220分
29班:张广黎——234分 姚 蓝——219分
32班:叶 宇——234分 伍思泉——227分
尖子生的文综成绩除韦昕林(地理后期进步较大,但不稳定)、姚蓝(平时大考地理成绩较稳定,今年的高考题,文综正常应在230以上,但高考成绩只有219分,估计问题主要出在选择题上。)外,基本反映平时的状况。但全校文综成绩230
二、备考得失与建议
1.重基础,突主干,但知识落实不够。
重视基础,突出主干,是我们整个地理高考备考中的主线。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内容上,则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也不例外。
虽然反复强调基础和主干知识,但学生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落实仍不到位。原因是: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任务重,时间紧,知识广,基础差,难度大。我们采取的地毯式复习方法,这样在完成了进度的同时,质量打了折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课堂上基础知识抠得过细,讲得太多,学生落实知识的时间少,加之对学生的检查不够,又经过很长时间的复习阶段,遗忘率很高。
建议:
1.把二轮小专题穿插到一轮复习中,两轮复习相结合,既可增加一轮复习时间,避免赶进度,相关知识穿插小专题,又有得强化知识落实。
2.地理知识的相关性强,在课堂中、习题里,不间断的、定期的把学过的知识再现,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减少遗忘。
3.增设文综的读书时间。
4.加强对学生落实知识的检查。
2.理思路,找方法,但能力培养不足。
在备考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也编印了答题模式,这对学生分析、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中下生,背下答题模式,机械套进去,会得一部分分。
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尤其是尖子生。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学生思考少,老师灌输多;学生归纳少,老师总结多。久而久之,形成学生主动少、被动多局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大打折扣。而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的强弱,决定了地理得分的高低。只有提高了地理能力,高考时才能思维活跃、脉络清晰,获得高分。
建议:在地理复习中,以地理试题为载体,以地理知识体系为框架,让学生多思考、多归纳,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空间想象的能力等,达到以“典”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3.抓教研,重备课,但老师交流不多。
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对促进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学校的要求,高三地理备课组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但老师之间仅靠每周一次(两节课)的教研活动时间来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交流应该是课间或课后,尤其是一节课下来的闪现的火花和感悟,及时交流,能提炼出很多好点子、好方法,这一点我和许玉娴老师深有体会。交流能真正实现老师的智慧资源的共享,更能充分发挥老师在备考中的积极作用。由于老师跨年级上课、领导有分管工作等,一下课就“各奔东西”,导致老师之间平时的教学交流不多。
建议:加强老师(不单是备课组,还有学科组)之间的交流。学校有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学科组办公室,尤其是小的学科组,学科组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促进教学。
总之,高考备考关键是:
1.落实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3.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整个学科组老师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