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如何矫正中学生不良心态

作者:admin    |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26日
点击次数: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仅仅学习怎样攀登科学高峰是不够的,应该做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知书达理、风度翩翩的人。随着我国改期开放的逐渐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教育与之不相适应的许多薄弱环节逐渐显露出来。教师、家长及社会已经认识到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质往往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良好的心态是使智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是应付生活波折的动力,是影响个人健康和情感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所以,分析中学生不良心态形成的原因,寻找矫正不良心态的方法,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显得十分紧迫与必要。
  ⑴优秀学生的不良心态矫正
  成因:就优秀学生而言,一是老师特别喜欢、偏爱、放心,容易忽视对他们的教育和严格要求,二是优秀学生自己受“宠”较多,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三是家长乐不可支,同学又十分羡慕,失去了对优秀学生的应有监督,不健康的思想就乘虚而入。
  表现:优秀学生一是骄傲,看不到自身缺点,瞧不起别人,不愿与后进学生结伴。二是虚荣,明知自己不行,也要装出懂的样子,经不起失败与批评。三是偏智,轻视德育,对集体活动、公益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不积极或很少参加。四是自谅,出现错误时,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原谅自己。五是失落,由于以上心理存在,他们不愿意轻易公开心中秘密,难以与同学沟通,久而久之,心理失常、失衡,反过来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会出现恶性循环。
  矫正: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首先要肯定优秀学生所具备的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次要把握表扬的尺度与方法,切不可拔高,让他们有成长的沃土,而不是把他们推向孤立。三是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引导他们认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会取长补短。四是注意与家长密切配合,从严要求适当调整奋斗目标。五是有意识增强受挫折的磨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⑵后进学生的不良心态矫正
  成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后进学生首先受家庭影响,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溺爱,有的粗暴,有的放任自流,于是得不到正确指导;再如家庭结构缺损,子女温暖减少,心灵受创;又如家庭氛围不良,子女长期处于焦躁、紧张、恐怖不安的状态,久而久之,家庭对子女失去了吸引力。二是社会环境影响,如封建迷信,淫秽书刊,凶杀,暴力影视,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误入歧途。三是教育者对后进学生关心不够,看不到后进学生进步的愿望,使他们的包袱越背越重。
  表现:后进生往往表现出傲慢、粗野、骄横,看似不可一世,往往心里却很自卑。二是破罐子破摔,满不在乎,但内心却忐忑不安,蕴含着进步的渴望。三是受到打击时极度怨恨,愤怒,情绪对立,但又希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四是取得成绩或进步时,表面上不屑一顾,内心却激起涟漪。
  矫正:作为教师心中要装下所有学生,处理问题应公正严肃,甚至还要多一点“偏爱”,只有精诚所至,才会金石为开,使后进学生感到同样受到老师重视,没有被遗忘,使其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不自暴自弃。二是情浓、话甜,教育者只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只有在入情入理的交谈中,他们才愿敞开心扉、吐露真情,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选择切合学生口味的话题,溶进诚挚情感,打动学生的心,让他口服心也服,积极上进。三是抓反复,反复抓,前者是提醒教育者要看到后进生进步是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对他们出现的反复要有预见性,工作做在前,防患于未然,后者是要有耐心,打持久战。四是将后进生溶于集体中锻造,先通过正确的班级舆论抑制邪气,再通过健康向上的活动,引导后进生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效应,使他们产生作为集体一分子的自豪感,让他们感到离不开集体,产生依恋感。
   ⑶中学生受挫后不良心态的矫正
  成因:受挫来自多方面,如原本和睦幸福的家庭,亲人突然病故,或家庭遭到火灾,失窃等。二是在大型考试中严重失误,与自己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特别是付出了很大努力后出现上述情况)。三是因偶然事件,受到校纪处分。四是知己“反目”。
  表现:中学生长期受父母、师长呵护,理性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他们会因思念亲人、极度悲痛而消沉,会因事不如意而烦燥焦虑,会因一时失足而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会因“失意”而敌视所有的人。
  矫正:一是注意收集中学生成才的各种典型,向学生推举学习榜样,用在类似事件中。二是激将,对屡次正面教育无收获,且具有一定承受力的学生(尤其是男生)采用此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通过集体的温暖化解焦虑,如在有意识安排的活动中创造良好表现环境,设置适度的表现内容,为其在活动中提供成功的表现机会,从而获得自信。四是合理渲泻,对那些焦虑,失意,愤怒至极的同学所采取的非常行为(如大声吼叫等)要给予理解,不必嗤之以鼻,或者指导学生干一点体力劳动,让其出一身大汗,洗一个澡,睡一大觉,往往一觉醒来会云开雾散,也可以给一点时间让他去找知心朋友作一次倒豆式倾诉。
  ⑷中学生闭锁心态的矫正
  成因:一是中学生的身心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滞后)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困惑在心里得不到展示。二是他们承受的层层激烈的考试竞争压力过大,作业负担过重。三是家庭成员不和,父母离异,教育子女不当(家庭通常重智轻德,重生理保健,轻心理沟通)。四是社会大环境所表现的腐朽、丑恶现象与学生从书本上学习的理想境界发生矛盾而感到迷惘。
  表现:处于半成人状况的他们,一是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有意识地封闭自我,营造自我小天地,只注重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二是表现出抑郁、焦虑、紧张、固执、嫉妒、自私。三是过激行为,如出走,自虐等。
  矫正:教育者一是可以通过周记等进行平等对话,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性监控与诊断,制定集体辅导方案,使学生群体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二是通过深层次个别交谈,剖析重点学生、于细微处见精神,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是利用班会和节假日不失时机地开展丰富多采的文艺、体育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自我价值,印证自己的存在。 
  鲁迅先生在《中国的脊梁》中,不把跑在第一名的称之为“脊梁”,而把跑在后的一直坚持到底的和为其鼓掌的观众称之为“脊梁”。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把目光盯着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不够的,应更多的关心需要关心的学生,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做鲁迅先生称之为“脊梁”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