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A A A

廖艺璇: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史传类散文的教法研究

作者:廖艺璇    |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2日
点击次数: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史传类散文的教法研究

 

内容提要:近年来,新课标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而当今的文言文在教学改革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由于社会文化的革新,使得文言文中相应是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相关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当今社会有着巨大的时空距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语含义等方面都与学生存在着语言距离。面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精髓,高中生因知识少,阅历浅而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的无奈,给语文教学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如何让学生真正地通过学习、承接,继往开来,把经典中的丰富美感深沉智慧发挥出来,这就需要老师们“三思而后行”了。

 

关键词:新课标  史传散文   人文思想   构建主义   对比   古今联系

 

    近年来,新课标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上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观念,研究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抓住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操作性强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作为一直占据着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文言文教学,我们更应该重点研究出相应的对策,改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为畏惧的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学习古文就是重温一段遥远而似乎又已尘封的历史。由于社会文化的革新,使得文言文中相应是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相关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当今社会有着巨大的时空距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语含义等方面都与学生存在着语言距离。面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精髓,高中生因知识少,阅历浅而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的无奈,给语文教学增加了无形的压力!

而当今的文言文在教学也不尽人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如何让学生真正地通过学习、承接,继往开来,把经典中的丰富美感深沉智慧发挥出来,这就需要老师们“三思而后行”了。

在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中,编者选择了文言散文,文言小说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其中史传类散文是文言散文中的重要一块。如何排除学生对此类文章产生的排斥、疏离、畏惧的心理,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改进这类文体的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一、           输入人文思想

语文涉及内容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民风民俗、人事景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而现行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个人感悟以及时代情绪,传递着自然美、人性美、意境美。语文学科又具有丰富的的情感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如民族自豪感、个人认同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挖掘语文教材本身所蕴含的人文要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格、审美情趣以及创造能力。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我们塑造一个大智大勇,敢于进谏的臣子和一个宽大明知、胸怀磊落的君的形象,事隔千年,仍栩栩如生。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之帝王自认为是“天之子”,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讽谏帝王是意见冒险的事情。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言,结果落得含恨而终。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流放的悲惨故事千古流传。而邹忌由小处入手,由自己的经历出发,向齐王进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进而以委婉的说辞告诫齐王不要被蒙蔽。而齐王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直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等气度,这等胸怀难能可贵。无论是邹忌的大智大勇,委婉进言,还是齐王的敢于纳谏,敢于直视弊病的勇气都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的。

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式,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一步一步说服秦王。但是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烛之武到七十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有建功立业之心。但是,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论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期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煎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他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终于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烛之武身上认识到,无论在任何平凡的岗位上工作,都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时处于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从烛之武身上学习他那种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现代社会为数不少的人沉浸在功名利禄,只顾个人得失利益,正好与烛之武相对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把构建主义引入课堂,强化参与意识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体悟式、讲授式、品读式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上《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笔者试验性质的把课前的预习工作交给学生来做。作为语老师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班级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大都是不均衡的。因此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分配任务的时候,笔者有意识的按照学生的个人水平来分配任务。笔者把预习工作分为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有关历史人物,找出文章的文言知识点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能借助文章的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三块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分组学习。如相对难一点的文中的特殊句式就安排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做这个工作,而了解背景和有关历史人物的工作就交给学习相对困难的同学来做。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自己的预习任务,这样即达到的教学目的,又曾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很多时候,我们生怕学生想不到,老师讲得太多。久而久之,学生也逐步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感也随之降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让学生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           对比教学

为了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文中的人物立场、身份特征、语言特征、人物形象,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

历史是一面镜子,同样是进谏,但不同的臣子与大臣,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与《召公谏厉王止谤》进行对比。齐威王下令求谏,而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而沾沾自喜,以至天下百姓,满腹不平。他钳万民之口,捂住自己的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而这样的作为,必将导致民心涣散,国将不国。这样用对比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想借助文章所传递的思想,也更容易受到启发。

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不少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在《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面对齐国使臣对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齐王这样“先贱而后尊贵”的不悦时,赵太后据理以对,说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这样的千古名句。可谓威风八面,留名青史。有青史留名之人,当然亦有遗臭万年之人。学生往往对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利用学生这种天然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相关的历史典籍中寻找与赵太后相似或相反的例子进行对比,这样即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           加强古今联系

许多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主要原因在于认为古文不能学以致用,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文的实际意义,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我讲《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齐桓晋文之事》等文章时,就把古人的语言技巧和当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口头交际能力的要求联系起来,学生体会到古人的说话方式对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也很有用处,尤其喜好辩论的同学更是兴致勃勃。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烛之武,在面对秦晋围郑,需夜缒而出的危机形式和气势逼人志在必得的君,他不急不燥,先是欲扬先抑、以退为进,言明郑知必亡,使得君放心戒心,坐到谈判桌前;接着阐明利害,用亡郑陪晋薄秦来动摇君;然后又假装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着想,说明舍郑以为东道主对秦国只有好处,以利相诱;在君动摇的时候,又再一步引史为例,分析晋乃贪得无厌,挑拨秦晋关系;最后推测未来,灭郑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让秦晋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劝秦谨慎。他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一步一步把秦必灭郑的思想扭转,一步一步的把郑国从灭国的危险中救了回来。对这种层层深入的说服方法,学生非常感兴趣。因而笔者设置了一个情境,面对现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扮演大学毕业的求职者,运用这样层层深入的方法说服招聘单位聘用自己。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非常踊跃尝试。这样即理解了文章,又增强的学生的动口能力,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使语文学习不再是空中楼阁。

 

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生搬硬套。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丰富教学手段,为活跃课堂提供了重要条件。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